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相关知识产权也迎来快速发展。2021年至2024年底,我国汽车产业专利申请总量达到179.31万件,公开总量为131.13万件。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的专利公开量分别占总公开数的25.79%、25.53%,汽车行业的知识产权也更聚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从新能源汽车全球知识产权布局来看,虽然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前20企业中我国企业占据10位,但在全球专利分布上我国企业的优势却并不明显。”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席教授、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马一德在接受《中国汽车报》专访时提出,为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和海外市场的拓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知识产权布局要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构建产业协同创新机制。同时,加快新业态、新领域的知识产权制度完善,抢占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机遇。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知识产权布局存在明显短板 总体上,新能源汽车技术正进入多头竞争格局,日本、美国、中国、德国成为主要竞争者,但在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三种技术路线上差异较大,其中,日本在三类新能源汽车及通用技术方面专利均居全球第一,中国优势主要在纯电动汽车,德国优势主要在混合动力汽车,美国三类新能源汽车方面虽然均未处绝对领先但发展相对均衡。 在具有相对优势的纯电动汽车领域,我国尚未掌握全产业链,仍存在一定短板。“我国汽车产业在动力电池专利布局上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在智能化、动力和传动配制、电流变化装置、电池管理和电动汽车布置等核心环节的布局完善程度以及专利权对产品保护力度等方面,远远落后于日本等传统汽车强国,尤其在车用半导体器件方面布局更少。”马一德特别提出,我国新能源汽车知识产权布局主要集中在中国本土,在美日韩仅有少量专利布局。这种布局,将给我国新年汽车海外发展带来很大挑战。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份额的增长,同时面临着竞争者知识产权诉讼围堵。”马一德强调,我国在海外知识产权布局严重不足,中国车企海外专利布局普遍较弱,头部车企的海外专利总量仅为丰田的1/5,且布局范围远远落后于国际车企,在欧美等核心市场的防御性专利储备较少,尤其是标准必要专利储备不足,国内汽车企业每年需向国际通信企业支付高达上百亿美元的专利许可费,新能源汽车商标在海外面临商标被抢注的问题不断出现,严重影响着中国新能源汽车海外市场的拓展。 伴随国内需求阶段性回落、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加之前期资本过度涌入等多重因素叠加,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积累的产业优势正面临严峻的“内卷式”竞争困境,竞争的形式已从最初的“价格战”、“人才战”,升级为更具系统性风险的“知识产权战”,知识产权诉讼呈爆炸性增长。2009年到2020 年,汽车行业知识产权案件数量由 325 件上涨到2147件,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远高于所有行业的平均年复合增长率,案件数量在96 个产业大类中位居前列。 “我国汽车行业知识产权纠纷正呈现逐年增长态势。”马一德表示,我国汽车行业知识产权纠纷呈现出,诉讼主体涵盖全产业链,从上游原料企业到中游电池厂商,再到下游整车制造商,几乎所有重要环节都卷入其中;诉讼规模不断扩大,单个案件往往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系列诉讼此起彼伏;诉讼周期明显拉长,如星源材质诉中兴新材、宁德时代诉中创新航、吉利诉威马等标志性案件,大多旷日持久,久审不决;纠纷由国内转向国外等特点。 要完善新型举国体制 构建产业协同创新机制 为促进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和海外市场的拓展,马一德提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知识产权布局要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政府管理部门要在技术路线选择上发挥战略协调作用,确定不同细分技术路线上的领军型企业、重点扶持发展;深化产学研合作,集聚各种资源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瓶颈技术等进行协同创新,实现专利突围;对“面对产品、一视同仁”的补贴政策进行调整,面向关键技术、卡脖子领域,采取项目审批、税收减免、技术扶持等方式,对创新型企业进行重点资助;建立行业纠纷的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集中系统研判,梳理具有重大、产业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和经济纠纷案件,加强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推动纠纷的实质性化解,在经济领域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典型案件,明确政策取向、稳定企业预期;完善海外知识产权预警和风险防控体系,建立完善新能源汽车知识产权风险数据库、海外知识产权援助专项基金、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等。 同时,在产业层面,构建产业协同创新机制,完善企业间合作机制。“我们要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培育产业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吸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行业协会等多元主体参与,通过联合开展前沿技术研发,突破产业共性技术瓶颈。”马一德强调,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知识产业体系建立还要加速标准化进程,加快国内市场标准化进程,借助我国高市场占有率,在电池等领域以中国标准引领世界标准,同时推进全球化专利战略,培育标准必要专利集群。同时,合理分工布局产业创新,在选择总体路径方向基础上,引导企业在行业细分领域创新协作,形成整车企业协同零部件企业的“卫星式”产业格局。 “尽管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专利呈上升态势,但整体上相对分散。”马一德还强调了建立专利联盟的必要性,“我们需要通过建立专利联盟,‘抱团作战’,将分散的技术创新力量和专利成果汇集成可与海外企业相抗衡的技术实力和专业能力,汇集开放创新资源。” 加快新业态、新领域的知识产权制度完善 随着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也在不断增多。“我国在汽车芯片、基础软件等仍然存在短板。”在马一德看来,过去燃油车领域,过度的专利垄断让相关技术难以被世界接受应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燃油车市场的萎缩。而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是开源,企业都在申请专利、加强商业秘密保护。在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过程中,需要建立协调机制,才能实现大模型的快速发展,促进数字技术更好地实现市场推广。 为抢占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机遇,加快新业态、新领域的知识产权制度完善,马一德提出,要引导推动智能驾驶算法开源、专利开放许可;建立国家统一的行业性数据开放和交易平台;明确智能汽车的数据权属与交易机制;制定统一的数据脱敏/加密标准;推动数据接口标准化,推动平台开放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