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报道称,丰田汽车将把汽车零部件采购价格上调10%-15%。这一调整直接反映了当前汽车制造业面临的成本压力。 涨价的主要原因是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特别是钢铁、塑料和芯片等关键材料;也包括日本国内能源成本居高不下,电力和天然气价格较往年显著上涨;而人力成本不断增加,也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逆势涨价原因多样 应该说,上述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运营压力与日俱增,持续加剧了汽车零部件供应的不确定性。丰田采购负责人表示,此次调价旨在帮助供应商缓解经营压力,确保供应链的稳定运转。 有报道称,对于日本的大型供应商如电装、爱信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他们的利润空间将得到改善。但对于议价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而言,尽管丰田的调价政策提供了一定支持,仍有约12%的中小型供应商可能仍然难以完全解除成本压力,这种情况可能会加速零部件行业的整合进程。 来自海外市场的消息称,北美市场的雷克萨斯部分车型已经出现了价格上涨。 客观来看,这次调价看似是成本让步,实则是对丰田“供应链即核心竞争力”理念的再次践行。丰田选择与供应商共同分担成本压力,这一做法正在产生积极效果。最新数据显示,此次调价将直接惠及全球超过6万家供应商,其中日本本土中小型供应商占比达35%。 调查显示,全球能源价格飙升等因素,让日本零部件供应商的能源支出年均增长超15%,叠加日元汇率波动等因素,导致进口原材料成本激增,面对供应链的潜在风险,促使丰田打破了以往压价的做法,转变了采购策略。 新的策略带来什么 在汽车电动化转型方面,丰田为供应商涨价的这一战略展现出独特优势。丰田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通过提高采购价维持现有供应链稳定,另一方面积极布局下一代技术。值得注意的是,其与供应商联合研发的全固态电池项目已取得突破性进展,预计2027年可实现量产,这将显著提升未来电动车型的竞争力。 据称,在欧洲市场,丰田插混车型销量同比增长139%,这一成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合理续航+稳定供应”的产品策略。分析人士指出,丰田通过供应链协同效应,成功将插混车型的生产成本控制在行业平均水平以下。 机构研报显示,丰田供应链中断风险比行业平均水平低40%,这得益于其独特的供应商关系管理。目前,行业正在从“单一成本优先”转向“成本与供应链韧性并重”的平衡策略,实际上供应链韧性本身就是一种成本优化手段。在全球汽车业动荡转型期,丰田用行动证明:稳定的供应链不是成本负担,而是企业宝贵的资产之一。 在稳定供应链基础上,丰田计划将继续推出新能源汽车。对于相关供应商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供应商对此也有积极响应。如爱信精机将利用加价资金建设新能源相关配套零部件产线,电装则加速碳化硅芯片产能布局。有舆论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丰田给供应商加价,实质也是丰田为向新能源转型进行的供应链产能前置投资。 稳定供应链的意义何在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从7月1日开始,丰田在美国销售的大部分车型将平均涨价270美元,其高端品牌雷克萨斯车型也将平均上涨208美元。同时,美国各地的丰田经销商向客户交车时收取的相关费用(包括运输和杂费等)也已上调。其中,丰田品牌车型的相关费用上涨71美元,雷克萨斯则上涨108美元。 面对丰田产品涨价、给供应商“提价”的现象,外界舆论认为,这一方面保障了丰田传统燃油车供应链稳定,另一方面为丰田新能源转型争取了产能准备时间。但产品价格也不可能一直上涨,涨幅太大则有可能影响市场竞争力。 另有行业人士认为,稳定供应链是整车企业的头等大事,但也并非只通过价格调整这一种手段,应该还有多种选项可用。同时,在全球市场风云变幻的情况下,根据市场状况对产品、供应商的价格进行调整,在一定幅度内也是适应市场的一种调节机制。每家车企的情况不同,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及市场走势自由选择。车企与供应商之间除了少数是“母子公司”关系难以选择之外,多数“整零关系”都是合作关系,自主选择是否合作也是企业各自的权利。 据报道,在日本,获得加价的一级供应商面临双重考验,既要按要求将30%的新增利润用于员工薪酬提升,解决日本制造业劳动力短缺问题;又要向下游二级供应商同步提高采购价5%-8%。这种价格传导能否形成良性循环,取决于三级供应商的成本消化能力。毕竟,车企真正的市场竞争力,从来都根植于稳定而有韧性的供应链网络之中。 (内容来源:中国汽车报网,记者:赵建国,2025.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