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宁德时代为问界系列车型打造的动力电池在赛力斯超级工厂正式投产。这是宁德时代首次采用创新的“厂中厂”合作模式,为问界系列车型本地化生产供应动力电池系统。 “厂中厂”让一个近几年来偶被提及的概念浮出水面——近地化率。这一衡量供应链靠近整车制造所在地程度的指标,因其在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效率及保障供应链安全、稳定等方面的优势,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追捧。曾有新闻报道称,“长三角”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正逐渐形成“4小时产业圈”。一家新能源整车厂,可在4小时车程内解决大部分所需配套零部件的供应。从“4小时产业圈”到“厂中厂”,以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近地化率的提升不仅可以为车企构建更安全、稳定的供应链体系,也成为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抓手。以造车新势力为代表的智能新能源车企,正在掀起新一轮供应链近地化“浪潮”。 
车企争相提升近地化率 在宁德时代与赛力斯的“厂中厂”模式下,动力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厂区内量产下线,直接装配到整车上。这种合作模式将供应链的近地化生产推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与赛力斯把动力电池的生产放在自己厂区内不同,小米汽车将供应链圈定在京津冀“半小时经济圈”。在为小米YU7发布造势期间,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明确提出一个原则,如果你是京津冀的供应商、是北京本地供应商,同等条件优先加分。基于这样的原则,目前如果不考虑动力电池的话,我们大概有30%~40%的供应商是京津冀的企业。”据悉,宁德时代很快将在北京亦庄建成配套基地,届时小米京津冀供应商的占比可能达到60%~70%,它们均在“半小时产业圈”内。 这波以造车新势力为代表的供应链近地化率提升,正在为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为了提升作为智能新能源汽车新“链主”的话语权,造车新势力纷纷行动起来。资料显示,岚图汽车的供应链近地化率达到41%;蔚来汽车计划在半径100公里范围内打造近地配套供应链,让一级供应商的比例从60%提高到95%;理想汽车预计在2026年将关键零部件的近地化率提升至70%,进一步整合本地化供应链资源,实现从电机、电控到整车组装的垂直闭环,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品控能力;赛力斯正在积极推动宁德时代在内的供应商在本地生产。 降本增效、保障供应韧性 “当前,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为了供应链安全、稳定、可靠,加快提升供应链近地化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汽车产业集群分会理事长、吉林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郑伟涛表示,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不少企业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将生产、仓储、物流等环节分布在全球各地。然而,这种做法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物流成本高、交货周期长、风险增加等。因此,一些企业开始考虑将供应链中的某些环节向消费者所在地靠近,这就是供应链近地化的趋势。 就近选择供应商不仅有利于原料及零部件快速、可靠的供应,加强供应链企业间的联系,促进技术产品的协同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制造商非核心业务外包,打造更安全可靠的供应链体系。“我们将大而散、运输成本较高的零部件放在周边生产。”长城汽车荆门分公司总经理杨国彤曾对媒体介绍,自2020年长城汽车落户荆门以来,精诚工科汽车零部件(荆门)有限公司、曼德汽车零部件(荆门)有限公司、诺博汽车零部件(荆门)有限公司等33家零部件企业也在不断落户荆门。这种做法在多地普遍推行,在“链主”的近地化生产要求下,一些地方的汽车产业也迎来全新的发展。 “链主”车企在某地建设新生产基地的同时,会吸引一批零部件企业在周边落户,甚至有些零部件企业已与整车企业打破“围墙”限制,在同一园区生产,关键零部件在组装厂下线,无缝衔接直接装配上车。以荆门高新区·掇刀区汽车产业园为例,厂区与厂区之间甚至没有围墙,车架、底盘等各类汽车零部件下线后就可直接送至整车厂装备上车。在这种打破“围墙”的近地化发展战略下,零部件企业库存大幅降低,仓储、物流成本下降,效率提升。曼德汽车零部件(荆门)有限公司总经理姚振涛介绍称,该公司90%的线束、空调、灯具等产品供应长城汽车,按照整车企业的节拍、需求生产,现货库存低至4小时。 智能新能源汽车时代,动力电池、芯片等电动化、智能化新型供应商的加入,正在重构此前的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以造车新势力为代表的新“链主”希望提升供应商近地化率,强化自身的“链主”主导权。同时,供应链近地化生产也可以帮助新“链主”进一步降本增效,加速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副院长宋华提出,未来,供应链的演化发展有两条路径,一是以企业为主的“链主”式供应链,向多中心协同共治的供应链方向演进;二是企业的供应链向平台化供应链、多中心共治的供应链方向发展。供应链近地化战略的推进,将帮助“链主”在内的产业链各方共同构建更安全可靠的新型供应链体系。尤其是智能新能源汽车技术快速迭代的发展特点,要求供应商提前介入车企的技术和产品研发过程中,供应链各方的联系更紧密,近地化不仅可以帮助新技术、新产品更快落地,也让整零企业更加协同。 产业集群迎来新发展 日前,记者在山东日照采访时发现,围绕魏牌日照生产基地,一批零部件企业在当地落地生根;同时,供应商也在转型升级,围绕长城汽车的生产需求开启全新的发展阶段。“本地有很多低速电动车供应商,他们既有的产品和技术可能无法满足整车企业的要求,但在当地主管部门的推介下,这些企业正在转型升级,提升技术和产品水平,以适应整车生产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本地汽车产业也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日照汽车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称,整车企业作为“链主”,对地方汽车供应链体系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日照、常州、荆门……供应链近地化生产正在推动更多地方的汽车产业集群迈入新发展阶段。 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是各汽车产业集群近年来的发展重点。围绕新“链主”,在供应链近地化策略下,各汽车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不断提速。以京津冀汽车产业集群为例,北京的科技创新优势,重点发展高端整车制造,多家知名车企的核心零部件供应链深度对接津冀企业;天津利用在汽车零部件制造方面的积累,形成外资、民营等多元资本并存的零部件配套体系;河北则充分发挥制造业基础,三地联动发展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新生态。在理想、小米等智能新能源车企的带领下,京津冀三地建立起覆盖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前沿领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形成了整车及核心零部件设计、研发、制造、验证全链条产业生态。在新“链主”供应链近地化策略的推动下,长三角、京津冀、重庆、合肥、武汉等传统汽车产业集群中心城市开启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新发展。 同时,依托汽车产业集群的产业基础,供应链近地化也在帮助新型“链主”更快成长。以小米汽车为例,选择北京、依托京津冀汽车产业基础,让这个行业“后来者”获得了加速度。理想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想也表示,理想汽车选址北京是其最重要的选择。因为北京不仅拥有国内领先的电动化、智能化和软件人才体系,同时在政策支持方面也非常完善。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理想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内容来源:中国汽车报网,作者:王金玉,2025.7.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