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交出亮眼成绩单,但业内普遍对下半年市场行情表示担忧。有人认为,由于上半年透支消费,加之政策边际效应减弱,下半年汽车市场可能出现明显收缩,预判全年汽车产销规模大致与2024年相当。但笔者认为,尽管近年来国内汽车市场受大环境影响,增长出现乏力,但在行业创新聚力、配套政策给力、消费释放潜力“三力”叠加作用下,下半年汽车市场将总体保持稳定,部分地区和细分市场仍有增长空间。 一、三大确定性支撑力量 一是多项促消费政策稳定延续,持续巩固市场规模。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巩固回升向好的关键阶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稳增长、扩内需是当前经济工作的核心任务。在顶层战略指引下,国家发布“两新”系列政策,明确开展汽车以旧换新和报废更新,设置了明确的实施周期和政策目标。同时,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将按既定计划延续至2027年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等试点也在年初接续实施,进一步降低了新能源汽车购置成本,优化了消费环境。稳定有力的政策举措有效激发了汽车消费潜力,也为汽车企业研发创新、产品规划和销售布局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是反内卷净化产业生态,提升企业经营质量。今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大力推进重点产业提质升级,规范竞争秩序。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委正加大力度开展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整治工作,加强产品一致性抽查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着力遏制恶意降价和恶意压价,并积极探索建立长效的监测监管机制。整治“内卷式”竞争有利于提升汽车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率,促进产业链良性循环。同时,也为消费者营造了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有利于提振居民消费信心。 三是消费潜力依然巨大,需求拉动产业创新。尽管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短期挑战,但中国汽车消费的基本面优势稳固。总量规模上看,我国拥有超过5亿汽车驾驶人,私家车保有量不足3亿辆,仍有超2亿人“有证无车”;除北京、上海等少数省市汽车千人保有量超过300辆、达到或接近“1户1车”水平外,多数中西部地区汽车千人保有量尚不足200辆,汽车普及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消费结构上看,我国中大型及以上乘用车销量占比由2022年的8.1%增长至今年上半年的14.5%;近期某车型开售3分钟大定突破20万台、某车型70%的用户选购顶配版本等现象,也充分证明了消费者面对性能好、品质优、体验佳的产品仍具购买力。 二、三个阶段性市场机遇 一是从空间分布看,以旧换新与试点拓展有待挖掘。以旧换新政策在地域层面呈现“动态调整与分化并行”的特征,虽然部分地区置换更新政策虽按下了暂停键,但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消费大省政策保持连续,在2025年上半年以超34%的全国销量占比稳固了市场基本盘。同时,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稳步推进,部分城市有望推出优化限购、拓展后市场消费等改革举措;2025年初公布的第二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城市,其下半年车辆采购需求有望持续释放。综合来看,地域政策的协同推进与试点拓展,将为新车市场注入一定的增量活力。 二是从需求结构看,换购升级与下沉扩容两端发力。我国汽车市场步入换购周期,增换购比例从2023年的35.2%攀升至2025年以来的58.1%。置换更新数据显示,偏好20万以上中高档车型的消费者占比超30%,为中高端及新能源汽车品牌拓宽了市场空间。同时,消费市场加速下沉,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政策推动县区、乡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为经济型新能源汽车消费提供了便利。若能把握好换购升级与下沉扩容的双重机遇,精准推出契合需求的车型产品,便有望在激烈竞争中获得市场认可。 三是从时间周期看,“政策窗口与冲刺效应”两期叠加。2026年1月1日起,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将由免征改为减半征收,购车成本平均增加约7000元,这一政策调整或引发消费需求年底集中释放,形成“翘尾”现象。此外,部分地区或为达成年度目标,下半年可能重启汽车置换更新政策。汽车企业可提前布局,调整生产计划并加大促销力度,充分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冲刺全年销售目标,为汽车市场注入强大增长动能。 三、三方面建议与提醒 诚然,笔者认为2025年汽车市场仍有诸多利好形势和机遇,但能否转化为销量增长,仍需行业同仁们共同努力,用好政策红利、找准目标市场,真正把握市场机遇。在此,笔者也提出几点注意事项,助力企业稳健前行。 破除产业同质僵局。一是避免产品扎堆。当前汽车产品同质化现象愈发突出,建议企业深挖细分场景,打造差异化产品优势,避免产品雷同和低价竞争。二是避免盲目跟进。各项试点政策为新产品、新模式推广创造了条件,建议企业精准匹配产品和市场,设计好商业模型,真正发挥试点价值。三是避免过度押宝海外。今年上半年,我国对俄罗斯、比利时、英国等国的整车出口量已有明显下降,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建议企业抓好国内市场稳固基盘,降低海外市场动荡的不利影响。 守护健康产业生态。一是严控产品质量。当前,相关政府部门正加大力度开展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整治工作,建议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做好产品一致性检验,切不可在市场竞争中乱了方寸、失了底线。二是坚持合理定价。近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已公开倡议抵制低水平无序竞争,建议企业参考近期“爆款”案例,尽快从价格战向价值战转变,向技术要利润、向模式要利润。三是树立正确的整零关系。建议企业严守合理账期,避免恶意压价,确保产业链各环节实现价值共创,共同推动产业链健康、稳定发展。 跟进产业政策动态。一是关注汽车以旧换新政策进展,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上半年车市增长明显,建议企业密切关注下半年各地政策细则及资金核销进度,及时调整销售策略。二是关注减免车辆购置税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调整动态,伴随新能源汽车普及,税收优惠政策由普惠性向引导性转型,产品技术要求面临加严,建议企业关注政策实施时间,及时调整生产计划。三是关注专属保险落地进展,有关政府部门已在着力解决智能网联等新技术与传统保险不匹配问题,酝酿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与保险行业协同机制,有望通过专属保险产品、数据跨行业交换,解决其投保难、保费高问题。建议企业关注智能网联与保险协同机制,破解保费障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步入新发展阶段,汽车产业肩负着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时代使命。热映影片《长安的荔枝》跨越时空,为我们演绎了“千里速递”之道,恰恰映照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中对“效率与品质兼赢”的不懈追求。唯有洞察市场“岭南晴雨”,精研用户“荔枝习性”,以创新的“保鲜术”提升价值、传递效能,方能破荆前行,赢得未来。肩负使命,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将充分发挥汽车产业智库作用,聚焦产业前沿,洞察市场脉动,研判政策走势,为政府科学决策和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前瞻、客观的智力支持与决策支撑。 (内容来源:中国汽车报网,作者:王铁 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2025.7.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