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到前阿里巴巴政委张老师的一个内容:普通员工都知道公司的问题,为什么高层看不见?
接着张老师的话题,星辰这边也卖弄下,继续聊聊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为什么普通员工都看得到的问题,高层看不见,或者说高层知道,为什么不闻不问?
其实这些不是个别企业的管理问题,而是职场中普遍存在的认知鸿沟
基层的显而易见,到了高层那里,要么看不见,要么知道却不动,背后藏着多层管理逻辑的深层博弈。
01 高层看不见问题的3个底层原因高层看不见问题的 3 个底层原因
1、信息传递的过滤
企业内部信息从基层向高层传递时,会经过多层管理节点,每一层节点都可能把信息给过滤掉
这种过滤也不一定是故意的,更多由于中间管理者的自我保护心理与认知偏差
为避免因上报问题引发上级对自身管理能力的质疑,或认为问题无关紧要,中间管理者会对信息进行筛选、简化甚至隐瞒
所以,信息在层层传递中,会逐渐丢失原始细节、弱化问题严重性,最终到达高层的信息已与基层实际情况存在显著偏差,无法反映问题的真实面貌,导致高层难以察觉问题的存在及潜在影响
信息每多一次传递,真相就可能多一层模糊
这种传递过程中的失真,是高层看不见问题的核心障碍
2、距离感导致的盲区
高层与基层在工作场景、核心职责上存在根本性的差异,这种差异形成了两者之间的物理距离与认知距离,进而导致高层出现盲区
高层的核心精力集中于企业战略规划、行业趋势判断、外部资源整合及重大决策制定,几乎没有时间参与基层的日常执行工作,无法亲身体验基层的工作流程、操作细节与实际困境
基层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能直观感受到的流程痛点、效率瓶颈等问题,高层因缺乏亲身体验,无法形成具体认知,只能依赖间接信息判断,而间接信息往往无法传递问题的真实体感,最终导致高层对基层问题看不到
由距离感引发的认知断层,使得高层即便主观上想了解基层问题,也难以突破视角局限,无法精准捕捉问题本质
3、信息载体的维度
基层员工与高层在信息表达与接收上存在语言体系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信息载体出现维度错配,使问题无法有效传递
基层员工发现问题时,习惯于以具象化描述呈现,侧重问题的具体情境、过程与直接影响,信息呈现更具细节性与情感性,能直观体现问题的迫切性
而高层在接收到信息时,只能依赖抽象化数据,通过各类指标、报表、统计结果判断企业运营状况,注重信息的客观性与宏观性
基层的具象描述转化为高层的抽象数据时,会丢失大量关键细节,就比如问题对员工的影响、对客户关系的损害等等
高层面对海量数据时,难以从微小的指标波动中,关联到基层实际面临的具体问题,最终导致问题在信息转化过程中消失
所以,这也就是说为什么普通员工都看得到的问题,高层看不见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高层知道,但为什么基层感觉总是不闻不问呢?
02 高层知道却不闻不问的4个底层原因
高层知道却不闻不问的 4 个底层原因 1、战略优先级高于战术问题
高层要保障企业长期生存与持续增长,围绕战略级目标分配资源与精力,这类目标直接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与市场竞争力,优先级远高于基层关注的战术级问题
战术级问题多聚焦于日常运营中的细节优化、局部效率提升或短期困境,虽对基层工作有影响,但不会直接威胁企业的核心生存与长期发展
当战略目标与战术问题存在冲突时,高层必然会优先保障战略目标的推进,暂时搁置战术级问题
这种选择并非对基层问题不闻不问,而是基于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理性权衡,确保有限资源能投入到对企业长远发展更关键的领域
为了全局的胜利,有时要容忍局部的不完美
这是高层在战略与战术之间做出取舍的核心逻辑
2、解决成本大于问题损失
在决策是否解决某一问题时,会进行成本、收益的全面测算,当解决问题所需付出的成本,包括资金投入、时间成本、风险成本等等,明显高于问题本身造成的损失时,会选择暂时维持现状
解决部分基层问题可能需要高额的投入、较长的实施周期(如组织调整、制度优化),还可能伴随业务中断、团队动荡等潜在风险
而问题本身造成的损失如局部效率下降、局部抱怨等等则相对可控,没有对企业核心业务或整体运营造成严重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高层会判断立即解决问题的性价比过低,选择等待更合适的时机,如资源充足、风险可控的时候再处理,并非盲目投入资源,避免因小失大,影响企业整体稳定运营
基层往往因缺乏对解决成本的全面认知,仅从自身视角判断问题的迫切性,容易误解高层的不闻不问为漠视
3、系统性问题需长期破局,非短期能解决
基层看到的诸多问题,本质是企业系统性漏洞的外在表现,这类漏洞往往源于组织架构设计不合理、考核机制存在矛盾、企业文化导向偏差或管理制度不完善等深层因素,无法通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短期解决
系统性问题的解决需要打破现有利益格局、重构核心机制,涉及多部门利益调整、多环节流程再造
不仅需要长期的调研规划,还需逐步推进以降低改革风险
要是急于求成,可能引发组织的抵触、业务混乱等更大的问题
高层在知道问题的根源后,也不会立即采取行动,而是会开展深入调研,制定全面的变革方案,选择合适的推进节奏,确保解决方案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将变革的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所以,基层有时候看不到背后的规划与准备,也容易误认为高层对问题置之不理
4、权责边界的刻意留白
真正的高层的管理逻辑遵循分层负责、各司其职的原则,明确各级管理者的权责边界,避免因越位干预导致管理体系混乱,这是保障企业高效运转的核心前提
基层问题的直接负责主体是中层管理者,高层要是直接介入解决基层具体问题,会打破既定的权责体系
一方面会削弱中层管理者的权威,导致中层失去管理主动权,逐渐丧失责任意识,形成依赖高层决策的惰性
另一方面会让基层员工养成跳过中层、直接找高层的习惯,使高层陷入琐碎的日常事务,无法集中精力关注战略级问题
因此,即便高层知晓部分基层问题,也会选择刻意留白
将问题交由中层管理者处理,通过这种方式维护管理体系的完整性,确保各级管理者能在自己的权责范围内履行职责,提升整体管理效率
守住权责边界,才能让整个管理体系正常运转
这是高层在管理过程中坚守的重要原则,也是看似不闻不问背后的深层考量
员工与高层对问题的态度差异,本质是两者在视角(微观 vs 宏观)、职责(执行 vs 战略)、资源(局部 vs 整体)上的差异所致
理解这种差异,基层能更理性地看待问题的处理节奏,不再因不被看见而焦虑 高层也能更有针对性地搭建信息沟通桥梁,减少认知偏差
毕竟,职场中没有看不见的问题,只有没打通的共识
当基层的声音能有效的传递,高层的决策能落地,企业才能在解决问题中持续成长,实现员工与组织的双向共赢。
(内容来源:微信公众号“PM洞察”,2025.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