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车产业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革,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以单月渗透率突破58%的实绩,宣告一个以中国消费需求为主导的“新汽车时代”的来临。在这一背景下,零部件领域的中外合资合作也悄然焕新。 近期,航盛电子与奥托立夫正式签署合资协议,共同聚焦汽车电子安全领域;几乎同期,辰致集团与本特勒签署合资合作备忘录,拟共同拓展高端底盘与电池盒系统业务。这两起合作,看似是传统中外合资模式的延续,实则折射出中外零部件企业在合作逻辑、赋能方式与发展路径上的深刻演变——一种以“多维双向赋能”为核心特征的新合资模式初现雏形。 从“单向输送”到“双向奔赴” 中外合资在汽车领域并非新鲜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在其最新著作《我心深处是汽车》中回顾了“何龙之争”,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不可绕过的一页。而随着中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外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已可全资进入,却仍有众多供应商选择与中国企业携手,这背后的逻辑值得深究。 早期,汽车领域的中外合资多以“市场换技术”为主线,外方提供技术与品牌,中方提供市场与渠道,这种合资合作呈现出明显的“单向输送”特征。 如今,这一模式已被彻底重塑。付于武指出:“最初是国内整车企业谋求与外资企业合资合作,现在供应链企业的情况是相反的。”这句话精准概括了根本性转变——中外合作从“单向输送”迈入“双向赋能”。 10月9日,航盛电子与奥托立夫在深圳正式签署合资协议。双方将共同出资设立新公司,专注于汽车电子安全领域。这不是简单的资源互换,而是深度能力互补。奥托立夫是全球汽车安全系统领导者,但其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中步伐有所滞后。付于武说道:“不少外资零部件企业的汽车电子技术落后了,仅保留着传统的硬件、机械系统优势。” 航盛电子的加入,恰能弥补这一短板。作为中国汽车电子领军企业,航盛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积累深厚。双方的合资公司有望成为连接“中国速度”与“全球网络”的桥梁。航盛集团董事长杨洪表示:“奥托立夫在全球汽车安全市场占有率很高,但在中国的份额仍有巨大提升空间。”通过合资合作,奥托立夫可依托航盛,更深入地扎根中国市场,而航盛则能借力奥托立夫的市场渠道进一步扬帆“出海”。 辰致集团与本特勒的合作同样体现这一变化。10月15日,双方在北京签署合资合作备忘录,将在成渝地区新设合资公司,业务涵盖四大领域:高端底盘结构件与模块化系统、电池盒系统、热成型车身结构件和底盘一体化模块。据悉,新合资公司由辰致集团所属企业四川建安承担实施,并且在股权架构上实现51%控股,这将确保中方在重大决策中的主导权。 这不仅是一次角色转变,更是一次身份跃迁:从技术追随者到技术赋能者,从市场提供者到渠道共享者,从规则接受者到标准制定者。 汽车零部件中外合资企业的双向赋能,不止于技术和市场,更深入到企业文化层面。杨洪分享了一个细节:奥托立夫的全球采购领导将航盛视为“最信任的合作伙伴”,这种信任源于双方对“质量第一”和“长期主义”的共同坚守。航盛“敬畏安全”的理念与奥托立夫“拯救更多生命”的企业使命高度契合,文化共识为合资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电动化、智能化下的“角色互换” 新合资模式的价值,不仅在于桥梁作用的发挥,更在于合资企业自身双重基因融合所带来的“化学反应”,以及由此产生的资源整合放大效应。付于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电动化、智能化是分水岭,彻底改变了中外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他表示:“在电动化、智能化变革中,中国汽车行业和市场的反应非常敏感,我们转型升级的力度非常大,而且步伐异常坚定、没有丝毫犹豫。” 相比之下,国际零部件巨头在转型进程中有所迟滞。付于武认为:“它们虽意识到汽车产业变革趋势,但因种种原因,转型升级的力度和速度较慢,其业务推进与工作效率,已难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 转型速度的差异直接引发竞争地位逆转。多位业内人士直言:“如今,外资企业需要我们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技术上赋能。而中国企业则开始拓展全球供应渠道。”中国企业从技术需求方转变为技术供给方,供需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 航盛与奥托立夫的合资合作正是这一转变的体现。奥托立夫在传统安全系统领域拥有绝对优势,但在汽车电子领域存在明显短板,重新自研技术投入巨大、周期漫长,与航盛携手则能事半功倍。 对航盛而言,这意味着一次质的飞跃。航盛在其“十五五”战略中明确提出,2030年海外业务占比30%。与奥托立夫合资是实现该项目标的关键一步。据悉,双方已计划考察摩洛哥、匈牙利等地,并探讨在欧洲设立研发制造中心。这种“出海”不是简单的产能转移,而是中国汽车供应链的快速迭代能力与全球网络优势的深度融合。 辰致与本特勒的合作同样体现了双方转型发展的共同需求。合资业务重点包括电池盒系统和底盘一体化模块,这些都属于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系统。四川建安董事长耿海波表示,经过10年合作,双方对于底盘业务的理解已具备“在同一高度对话的水平”,这使得成立以建安为主导的联合研发中心成为可能。 付于武还举出另一个典型案例:江苏无锡一家汽车发动机增压器企业,其产品大量出口并为国际知名供应商贴牌生产。他感慨道:“增压器的技术含量高,难度大。过去外方居高临下,如今中国企业能够给国际巨头贴牌生产,足以证明我们技术和工艺的含金量。”这也充分说明,汽车零部件领域的“中国制造”正在摆脱低端形象。 和气与底气成就新合资合作 新一轮汽车零部件中外合资合作,建立在全新的基础上。这一基础可以用两个词概括:和气与底气。其中,和气体现合作氛围,底气支撑合作地位。 和气首先体现在合作理念的转变上。付于武在描述当前合资合作模式时表示:“现在,我们掌握了很大的主动权。”这种主动权并非来自对抗,而是源于实力。以航盛与奥托立夫的合资合作为例,奥托立夫的全球采购领导将航盛视为“最信任的合作伙伴”,这种信任是合作成功的关键。 和气也体现在文化融合上。航盛与奥托立夫在文化层面的共识,为合作奠定坚实基础。辰致与本特勒经过10年合作,双方对于底盘业务的理解已实现同一高度对话,这种认知同步是深度合作的前提。 底气是和气的基础。没有实力的和气往往流于卑微,有底气的和气才是真正的平等对话。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底气来自多方面。 其中,技术底气最为核心。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领域,中国企业已形成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付于武表示:“我们很多方面走得很快,甚至可以说进入了‘无人区’。”这种技术领先赋予中国企业话语权。 市场底气同样关键。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质量底气亦不容忽视,付于武提到的无锡增压器企业案例即是明证。这类产品的贴牌生产看似简单,实则要求极高。通过国际巨头的严苛认证,本身就是实力的体现。 同时,资本底气日益凸显。近年来,中国企业扎堆上市,资本市场为发展提供充足养分,使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合作中更具筹码。 和气生财需要底气支撑,底气十足才能和气生财。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汽车零部件新合资合作时代的主基调。 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视野 在新一轮汽车零部件中外合资合作中,氛围是和气的,双方基于互利共赢的理念携手共进;但在和气之下,涌动的是中国供应商日益增长的底气与霸气。这种“霸气”,并非咄咄逼人,而是源于技术实力、市场地位和对产业理解深度所形成的气场。 一家传感器企业负责人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公司曾一度接近被某跨国零部件企业收购,而如今随着国内智能驾驶产业蓬勃发展,市场对传感器的需求与日剧增。“没准哪一天,我们可能反向收购对方。”该负责人在笑谈中流露出自信与自豪。 杨洪的一番话同样具有代表性:“我们会拒绝伪需求。如果客户提出的需求不合理,我们会解释为什么不采用。如果对方不尊重我们的专业判断,我们宁愿不合作。”这种对理念和原则的坚守,正是航盛能够与奥托立夫平等对话的资本。 辰致与本特勒的合作也体现了这一趋势。据悉,辰致集团所属企业四川建安将承担实施项目,并且在联合研发中心的设立上,呈现出“以我为主”的态势,为全球汽车产业提供“中德方案”。 这种“说了算”的底气,建立在中国企业在智能网联、三电系统等汽车核心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先优势之上,也建立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广阔“舞台”之上。它意味着汽车零部件中外合资合作的天平正在发生倾斜,中方企业不再仅仅是学习者与追随者,而是在某些领域成为了地位平等的合作伙伴,甚至引领者。它们有能力、也有信心在合资合作中捍卫权益、输出标准、实践理念。 这种霸气,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经过数十年深耕,实现由大到强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鲜明注脚,预示着在全球汽车产业的价值重构中,中国力量正扮演愈发关键的角色。 付于武语重心长地说:“有底气才有霸气,在合资合作应该体现霸气,这是一种舍我其谁的姿态。”在他看来,这将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新姿态。 需要指出的是,霸气不同于傲慢,而是实力提升后的自然流露。没有底气的霸气是虚张声势,有了底气的霸气是胸有成竹。付于武强调:“霸气是一种精神头,是形容词。当前阶段,中国企业应当有自信。当然,这绝不是盲目自大,而是基于理性判断的自信展现。” 霸气,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实力的从容,源于创新的自信。它不意味着封闭与自大,而是在平等基础上,敢于定义规则、输出标准的魄力。从和气生财,到底气十足,再到霸气初显,这“三部曲”勾勒的正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从融入全球产业链,到开始塑造全球产业链的新图景。和气打开合作之门,底气赢得平等地位,霸气展现自信风范。这三者也共同绘就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新形象。 (内容来源:中国汽车报网,作者:张雅慧,2025.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