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车展成为业内外关注的焦点。有媒体朋友说,今年上海车展上的一大变化是,合资车企开窍了,他们不再仅仅关注本品牌的发展历程和产品标签,而是俯下身来洞察中国用户的需求,拥抱中国供应链,为中国市场而创新。 想当年,德系和日系平分天下,自主品牌仅占中国车市一隅,中国车市的话语权被合资品牌牢牢地掌控着。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中国车市的局面恰恰相反。以乘用车市场3月批发销量为例,乘联会统计的数据显示,3月全国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为241.2万辆,其中自主车企批发销量为158万辆,主流合资车企批发销量仅为55万辆。 当合资品牌从中国车市的主宰沦为其中一隅时,是时候进行思维和战略调整了。正如古人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看来这些在中国市场征战多年的合资品牌,也深刻领悟到中国人的智慧了。 市场份额争夺白热化,自主倒逼合资转型 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突破3000万辆大关,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比重超过40%。如此庞大的市场体量下,自主品牌独占优势,尤其在20万元以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自主品牌凭借先发优势达到了74.4%的市场占比。 在这样的局势下,合资品牌若不加速转型,将面临边缘化风险。 事实上,从2023年大众汽车以7亿美元入股小鹏汽车开始,外资品牌就开始放下身段,躬身向中国本土车企“取经”。一时之间,“反向合资”成为行业热词。 除了大众与小鹏外,奥迪与上汽也官宣了合作关系,奥迪将联合上汽集团、上汽大众,开发专注中国市场的全新平台——智能数字平台。今年上海车展上上汽奥迪展出的AUDI E,就是该平台下的首款车型。 当然,随着中国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国,其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各类新能源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国内涌现出一批本土化的科技公司,如华为、地平线、Momenta等。 为了快速搭上“智能电动”的这趟列车,外资车企除了牵手中国本土车企外,还纷纷借助中国本土科技公司的力量,完成“智能化”改造。比如,大众汽车与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专注研发适配中国路况的辅助驾驶系统;奔驰与Momenta合作提升自动驾驶能力;宝马与阿里巴巴联合开发人车语音交互系统。 这些合作表明,外资品牌正通过深度绑定中国科技企业,快速补齐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技术短板。另一方面,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已经形成规模化优势,外资或合资品牌只有通过本土化研发和供应链整合,才能与自主品牌在性价比上相抗衡。 本土化战略升级,德系、日系高举“中国化”大旗 今年的上海车展上,昔日的合资巨头德系和日系率先带来了其进行中国化改造的新成果。其中,大众集团带来了三款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概念车——ID. ERA、ID. EVO、ID. AURA,这也是大众集团首批完全本土研发的新车型。 与此同时,大众集团还推出了由中国本土团队打造、为中国市场研发的新一代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该系统基于高性能SoC芯片和自研GAIA AI数据平台打造,将于2025年率先搭载于大众品牌中国专属车型上,2026年将扩展至基于CMP平台和CEA电子电气架构的新车,实现对中国市场主流车型的全面覆盖。 除了大众集团外,另外一家德系豪华车代表梅赛德斯-奔驰,也在本届上海车展上“大秀肌肉”。这一次,梅赛德斯-奔驰携全品牌28款车型亮相,还首次带来了VAN.EA纯电架构平台打造的Vision V概念车,以及MMA平台的首款国产车型全新纯电长轴距CLA。 可以说,以全新CLA为契机,梅赛德斯-奔驰开启了未来几年在中国的产品和技术攻势。除此之外,扩大在华投入,积极拥抱中国供应链,是梅赛德斯-奔驰下一阶段在华的目标。正如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负责大中华区业务的佟欧福(Oliver Thöne)所言:“我们的目标是继续与中国伙伴合作,以‘中国速度’和‘中国标准’打造最合适中国用户需求的产品。我们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并扩大在华投入。” 此外,一向谨小慎微的日系也在本届车展上宣布了自己大刀阔斧进行中国化改造的成果。其中,Honda(本田)中国宣布与Momenta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共同研发基于端到端大模型的量产辅助驾驶解决方案,以及接入DeepSeek AI大模型技术。 丰田早在2023年7月就开启了中国本土化研发进程,启用中国首席工程师体制RCE(Regional-Chief Engineer),任用最了解中国情况的中国工程师担任产品研发负责人,并且提出“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要在中国开发,不再把全球产品直接拿到中国”。在这样的理念主导下,丰田正在加速适应中国市场,本次车展上推出的铂智7就体现了丰田的中国化思维。 这款车是丰田旗下第三款纯电动车型,定位中大型纯电动轿车,并且是丰田首款配备鸿蒙智能座舱的旗舰轿车。 与丰田一样,另外一家日系巨头日产汽车也将产品的研发决策权移交给了中国团队。两年前,日产与东风集团就启动了“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的中国战略。今年上海车展上东风日产带来的“中高级纯电轿车N7”就是这一战略的首次落地。这款车基于东风日产全栈自研的新能源“天演架构”打造而来,搭载了东风日产与Momenta合作定制的一段式端到端组合驾驶辅助系统。 合资车企在本届车展上大秀自己的“中国化”标签,背后又蕴含着哪些不可改变的发展趋势呢? 场景化需求驱动产品创新,中国市场主导全球产品定义 从本次上海车展上诸多合资车企释放的信号中可以看出,广大合资车企口中的“在中国,为中国”不再仅仅局限在产品层面的“中国特供”,而是基于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化的实际需求,从研发层面就开始精准回应。 以往,传统合资车企往往用“加长轴距”的策略,来满足中国消费者对合资车的空间需求,将这一策略运用得最为娴熟的当属奥迪。比如,奥迪A6引入中国市场后,摇身变为A6L,引发中国消费者追捧,也使得A6L一度成为豪华C级车市场的标杆车型。此后,一汽奥迪又引入了A4L、A3L、A8L等。而奔驰和宝马也学会了奥迪的这一手法,引入国内的车型大都通过“加长”来显示其“中国特供”的身份。 如今,随着智能电动的深入推进,合资品牌传统“加长轴距”的本土化策略已经无法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这就促使越来越多的外资车企开始将研发的重点转移到中国市场。除了前文提到的丰田、日产外,上汽通用别克最近推出的新能源子品牌“至境”,也是从研发层面以“中国市场为主导”的体现。 从“中国特供”到“中国主导”,折射出外资和合资品牌对中国市场态度的转变。这背后的原因显而易见:在新能源革命浪潮下,中国市场汇聚着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最活跃的科技创新生态,同时也培育着对智能化体验最具洞察力的消费群体。 因此,越来越多的外资车企喊出“在中国,为全球”的口号,意思是以中国市场为主导,开发各种新产品,进而由中国市场出口到全球其它市场。 写在最后 本届上海车展可以看作是合资品牌全面展开战略转型的开端。这种转变,标志着汽车行业已进入“以中国为创新中心”的新阶段。从“在中国生产”到“为中国创新”,预示着中国在全球汽车市场中拥有十足的技术话语权和生态主导权,中国市场已经成为技术迭代和商业模式创新的试验场。 从长远来看,这种新的发展趋势,不仅将重塑中国汽车产业格局,更可能推动全球汽车产业向“中国标准+全球适配”的新模式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