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研网CHEYAN.net 首页 资讯 智能网联 查看内容

智能底盘从“各自为战”走向高度集成

22 0 2025-7-26 09:37 发布者: 茶林黄Charlin 原作者: 赵玲玲中国汽车报网

近日,小鹏汽车发布了全新AI智能家庭SUV——小鹏G7。在发布会上,这款新车配装的太极AI底盘正式亮相,引发业内高度关注。其后,在2025年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IAA Mobility)前夕,采埃孚举办底盘技术日活动, ...
 近日,小鹏汽车发布了全新AI智能家庭SUV——小鹏G7。在发布会上,这款新车配装的太极AI底盘正式亮相,引发业内高度关注。其后,在2025年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IAA Mobility)前夕,采埃孚举办底盘技术日活动,展示其技术实力与产品组合。
  事实上,最近两三年来,汽车行业围绕智能底盘的布局越来越深入,动作也越来越频繁。在电驱动、“软件定义汽车”及自动驾驶三大趋势共同推动下,底盘系统的战略价值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汽车底盘正从“零部件组合”走向“智能系统中枢”。

  整零密集动作推动底盘智能化

  在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双轮”驱动下,底盘技术革新正在加速,多家整车企业与供应商在底盘集成方面释放出关键信号。
  以小鹏汽车此次亮相的太极AI底盘为例,其主要具备5项能力,包括AI智能识别减速带、AI智能识别颠簸路段、6D防晕车功能全面进化、AI智能识别路面凹凸及AI智能识别障碍物。另据介绍,该款智能底盘拥有感知广、执行快、可迭代的优势,可实现最远提前200米识别、最大提前300毫秒调节,最快21天可迭代一项新功能。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表示,太极AI底盘的目标是(助力整车实现)城市通勤不晕,长途旅行不累。
  其实,头部车企如今在新车发布或推介前沿技术时,几乎都将智能底盘作为重点领域。例如,小米SU7发布的亮点之一,是采用博世OneBox+大算力整车控制器,实现底盘控制统一调度,支持驾驶模式个性化定制。此前,小米汽车曾发布的智能底盘预研技术,号称“原生”支持完全自动驾驶,打造全面数字化基座。
  除了整车企业,零部件供应商如均胜、博世、拓普等也大力研发底盘集成方案,加速模块融合与接口统一。
  2025上海车展前夕,华为发布的XMC数字底盘引擎,行业首创六合一的全域融合架构。采埃孚下一代智能底盘传感器能够测量三维加速度,并利用数据解锁一系列新功能。来自智能底盘传感器的加速度数据持续记录作用于底盘和车身的力,实时计算这些事件如何影响底盘功能。
  坊间有一种说法,辅助驾驶芯片、全域操作系统和智能底盘统称智能汽车核心技术“新三大件”。作为“新三大件”之一,智能底盘对驾乘体验和行驶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快速普及的背景下,企业纷纷将智能底盘赛道作为新的战略布局。而完整的智能底盘,不仅包含X、Y、Z三个方向各执行器的全面线控化,还依赖其高度集成化实现一体化协同控制,这也是当前智能底盘“2.0”时代市场竞逐的焦点。例如,宁德时代旗下时代智能发布的滑板底盘——磐石底盘,将底盘机械部分高度集成,包括三电、转向、制动、悬架等所有零部件,在性能上通过整车级热管理系统实现三电拉通,由底盘域控制器进行X、Y、Z三个方向的运动控制和能量管理。与车企自主开发的集成式底盘不同,磐石底盘还实现了与上车身结构的机械解耦、软件解耦,形成一个可完全独立行驶的移动能量载体,不同车企可基于磐石底盘做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个性化开发。

  底盘集成何以成为大势所趋

  作为汽车的“骨骼”与“肌肉”,底盘直接决定动力输出、行驶稳定性和操控性。在汽车智能化“浪潮”下,传统底盘的机械结构与分散控制逐渐难以满足需求,智能底盘应运而生。从线控制动、线控转向到电驱动集成、热管理融合,从分布式控制到底盘域统一管理,汽车底盘正从“零部件组合”走向“智能系统中枢”。底盘集成化,不只是零部件集成,更意味着整车操控能力的迭代升级。
  时代智能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底盘以机械连接为核心,动力、制动、转向等系统独立布置,电池作为附加部件存在;时代智能高度集成的滑板底盘以电池为核心,通过CTC(Cell to Chassis)技术,取消冗余部件,物理空间集成度提升,整体底盘架构平台化、模块化设计,占用空间更小,节约大量线束实现轻量化,同一平台架构上子系统可以升级迭代。此外,传统底盘各系统独立控制;底盘集成则通过域控制器实现多系统融合控制,线控技术取消机械连接,以电信号传递指令。“集成底盘的优势比较明显,例如空间利用率和安全性更高,通过上下车体解耦和一体化设计,磐石底盘可吸收85%碰撞能量(传统底盘约60%),还能明显提升车辆行驶里程。基于上下车体解耦设计,整车研发周期可缩短至12~18个月(常规周期24~48个月),成本降幅可达自主研发的20%~25%,BOM(物料清单)成本节省5%以上。”他介绍说。
  某自动驾驶企业技术负责人林良(化名)对记者表示,在传统的底盘系统中,转向、制动、驱动、悬架等各个模块都是分开控制的。这种分散控制的方式,造成整个系统的开发周期较长,各个模块之间的协同效率也较低。而底盘集成技术则有了很大的突破,把原本分散的模块在结构上进行物理融合,并进一步实现软件控制上的融合。
  在行业内,智能底盘X、Y、Z三轴融合技术普遍被认为是大势所趋。X、Y、Z三轴分别对应车辆的纵向(如驱动、制动)、横向(如转向)和垂向(如悬架)运动。在智能辅助驾驶场景中,车辆的运动不是单一轴的独立运动,而是多轴协同的结果。X、Y、Z三轴融合技术,打破了传统底盘各系统间的壁垒,让纵向、横向和垂向控制实现深度协同。这种协同也并非简单的功能叠加,而是通过统一的控制策略和高效的算力支撑,让三个方向的动作能够根据实时路况和驾驶需求智能调配。“三轴融合可以显著提升驾乘体验,在复杂路况下确保车辆的通过性和驾乘的舒适性。例如,在湿滑路面上,线控制动系统可以自动调整制动力分配,防止车辆打滑;车辆过弯时,可有效抑制侧倾,让乘客感受不到明显的晃动。随着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不断提升,车辆对底盘集成化、智能化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X、Y、Z三轴融合技术能够让车辆更精准地理解驾驶意图、更快速地应对复杂路况,是智能汽车向自动驾驶演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因此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林良告诉记者。

  部分技术瓶颈仍待突破

  当下,在一些高端新能源汽车上,集成化智能底盘技术已迈出商业化应用的步伐,成为助力整车提升竞争力的产品亮点。尽管底盘集成技术的未来发展空间广阔,也被业内普遍看好,但在推向更广泛市场的过程中仍需跨越不少障碍。技术层面的复杂性,给整车厂商和供应链企业的研发工作带来挑战。与此同时,高度集成的底盘系统对零部件的可靠性、稳定性提出超越传统底盘的要求。
  前述时代智能相关负责人认为,实现底盘集成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瓶颈主要在三方面:一是线控技术的成熟度,如线控制动需做到高可靠性冗余设计,确保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二是多系统的协同控制,X、Y、Z三个方向的运动控制;三是热管理需实现电池、电驱动、座舱的综合能量管理等。
  “智能底盘的关键瓶颈主要在于多域融合,需要对车身控制、动力控制及转向制动等进行融合。这对企业的集成能力、技术储备、供应链管理及协同研发提出非常高的要求,不仅涉及硬件,而且与软件算法密切相关。因此,这一技术并非所有车企都能做好。目前来看,一些造车新势力在这方面进展相对更快。”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说。
  底盘集成并非简单的物理拼接,而是机械结构、电子控制、软件算法的深度耦合。传统模式下,整车企业与供应商多是线性合作,而集成化智能底盘需要双方在研发初期就进行跨领域协同。整车企业要输出更精准的场景化需求,供应商则需具备从机械设计到软件开发的全链条能力。这种协作模式的重构,对双方的技术储备、沟通效率乃至组织架构都是巨大考验。
  在全域融合的趋势下,底盘集成将与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其他系统实现协同联动,进而提升汽车的智能化水平。前述时代智能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底盘集成与智能辅助驾驶协同,一是执行层的响应,底盘域控制器接收智驾系统指令,通过线控制动、后轮转向实现车身姿态调整,支持对L3+智能驾驶的精准控制;二是数据共享,底盘传感器与智驾传感器融合,通过标准化通信接口构建“环境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提前300毫秒调整悬架应对颠簸路况。而底盘集成与智能座舱的协同,一是场景化适配,包括座舱发送用户指令,底盘通过SOA(面向服务的架构)调用运动控制模块,调整悬架刚度、动力输出特性,根据座舱生物识别触发底盘安全响应;二是在空间与体验优化上,上下解耦使座舱设计摆脱底盘约束,支持“女王”副驾、“对坐”布局,线控转向取消方向盘机械连接,自动驾驶时可收纳方向盘,拓展座舱空间等。
  车夫咨询合伙人曹广平认为,智能底盘不仅要“继承”传统底盘技术的精髓,还应关注以下几个维度:一是驱动系统带来的新变化;二是制动系统的变化,包括车辆新增的制动能量回收功能,代替了传统燃油车发动机制动与离合器的通断,并且制动系统面对的是电机前期可能产生过大扭矩和高转动惯量以及更重的整备质量;三是上述情况对车身控制及转向系统,也必然形成较大的挑战;四是为应对上述变化,要使用响应更及时的线控技术;五是线控底盘技术还与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相关联,要求对各个域的控制既高速智能又有冗余备份;六是智能底盘所需的硬件、软件、算力、通讯架构上的改变,这是系统性的,攻关难度也最大。

  推动产业链加速重构

  “全域融合、提升整车智能化水平,要依靠统一的电子电气架构,底盘、智驾、座舱共享算力与数据,以及‘感知-决策-执行-体验’全链条协同实现。例如,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规划路线后,底盘提前优化能量回收策略,座舱同步调整空调模式,提升整体能效与用户体验。”时代智能相关负责人表示,“一体化智能底盘(滑板底盘)+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是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在新能源汽车赛道,电池安全最为关键,滑板底盘未来将以电池安全为核心,提供更高效、更开放的智能化平台。轿车、SUV、MPV……以及物流运输、自动驾驶/无人驾驶领域用车等都能够推广应用。
  在时代智能相关负责人看来,未来产业发展中,传统车企将从全栈自研转向聚焦上车体,底盘则由专业供应商提供,形成“底盘平台+上车体定制”的合作模式。届时,新的商业模式也将涌现,催生“底盘即服务”,车企将按需采购底盘或支付平台技术授权费;同时,专业代工企业的出现,将降低产线投产成本。而面向汽车“出海”,也可能诞生全新的合作模式,即“底盘技术产业链+本土化品牌设计与生产”。
  亿欧智库的研究显示,中国乘用车智能底盘市场规模预计在2027年突破千亿元,2030年将达到1802.7亿元,未来增长空间广阔。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市场的逐步扩展,智能底盘有望成为汽车产业新的竞争制高点和利润增长点。
  纪雪洪表示,从智能底盘长期发展趋势来看,一方面,智能化能力尤其是算法需要快速迭代,从而为汽车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另一方面,成本需要进一步下降,这也是行业努力的方向。车企下一步需要优化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算法,同时收集足够多的数据以提供支持。“智能底盘是未来汽车智能化的重要方向。高端车必然要采用智能底盘,且会有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发自己的相关技术和产品。随着企业能力提升、供应链技术成熟以及成本下降,智能底盘技术将逐步下放到价位更低的车型上,带动整个行业实现普及,最终使消费者受益。”他认为。
  值得关注的是,车企目前对智能底盘的核心技术掌控需求正在增强,促使其与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模式发生变化。传统的整零供需关系将逐渐演变为更加紧密、协同的新型合作关系,共同打造智能底盘核心竞争力。同时,更多科技企业可能将跨界进入汽车底盘领域,带来新的技术理念和创新模式,加速产业创新生态的构建与完善。
  曹广平告诉记者,智能底盘技术和产品对汽车产业的影响,主要在于“供应链深度重构、车企深度整合和应用场景巨变”三个方面。传统的底盘零部件供应商大部分需要升级、转型、创新,以应对市场的新变化。车企则需要从整车性能、功能及评价方面提出创新需求,并重新构建深度协同的整零关系。部分车企会自己生产智能底盘,部分供应商可能崛起,并跃升至更高层级。在应用场景上,未来智能新能源汽车的自动驾驶性能将不断提升,但对人类驾驶员接手操控时的深度协调性要求更高,这些因素必然对智能底盘的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

(内容来源:中国汽车报网,作者:赵玲玲,2025.7.25)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全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言论 登录立即注册

相关阅读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