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研网CHEYAN.net 首页 资讯 行业评论 查看内容

外媒热议:为何小米造车成功而苹果失败

55 0 2025-7-12 10:12 发布者: 茶林黄Charlin 原作者: 张冬梅中国汽车报网

前不久,小米YU7的上市在汽车市场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不仅在国内引发广泛关注,就连外媒也关注到这家中国新势力。同为手机厂商跨界造车,小米取得成功,而大洋彼岸的苹果耗时十年、投入百亿美元尝试造车,最终仍不 ...
前不久,小米YU7的上市在汽车市场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不仅在国内引发广泛关注,就连外媒也关注到这家中国新势力。同为手机厂商跨界造车,小米取得成功,而大洋彼岸的苹果耗时十年、投入百亿美元尝试造车,最终仍不得不于2024年初宣告放弃。

对此,多家外媒展开深度探讨,主题只有一个,为何小米造车成功而苹果失败?

脚踏实地    

彭博社指出:“小米在造车领域的成功,不仅为雷军赢得了声誉,也使其成为中国最具价值的公司之一,同时震动了科技和汽车两大行业。苹果‘泰坦计划’的失败,恰恰凸显了小米务实策略的有效性。小米从特斯拉和保时捷的成熟设计中汲取灵感,同时坚持高性价比的理念,这使其成为Z世代消费者追捧的品牌。”

《Mercury News》也认为:“小米的战略是融合特斯拉、保时捷等行业领军者经过验证的设计,同时秉持亲民的品牌理念,以此吸引年轻消费者。这种策略提升了小米的声誉,使其成为科技和汽车领域的重要参与者。”

在彭博社看来,苹果公司内部称之为“泰坦计划”的汽车项目之所以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苹果不仅仅想造一辆电动汽车,而是一度试图跳过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阶段,直接打造一款L5级完全自动驾驶汽车。这个目标过于远大,而且项目方向不断变化,最终导致十多年的努力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相比之下,“现年55岁的雷军在时间和资源方面相对比较吝啬,他把自己的个人声誉押在了这项事业上,声称造车将是他的‘最后一次创业’。”彭博社指出。

“由于极高的管理费用和劳动力成本、周期性的购买趋势以及激烈的竞争,汽车行业通常是一个利润率相当低的行业,而最后一点是苹果所不适应的。”Guidehouse Insights移动部门首席分析师Sam Abuelsamid表示,“从业务层面来看,苹果所做的一切都是高利润率产品,其销售的硬件利润率通常在35%到40%左右。对于任何低利润率的业务,苹果都不会涉足,因为高利润率业务已经能带来足够多的客户和收入。”

这可能就是苹果最初的“泰坦计划”强调自动驾驶技术的原因。Sam Abuelsamid指出,自动驾驶技术能让苹果将汽车更多地作为一种服务而非产品来销售,从而创造出这家科技巨头青睐的现金流。

InsideEVs网站还指出:“小米和华为或许会在执行层面适当牺牲一些完美度,只为抢先将产品推向市场。再加上中国民众对华为和小米怀有深厚的民族自豪感,而且这两个品牌都愿意接受相对较低的利润率,由此不难理解为何小米和华为的汽车项目能够启动,而苹果却不能。”

小米生态系统    

小米的生态系统也备受关注。Carscoops网站指出:“虽然小米在西方最出名的是其手机,但在中国国内,该公司已打造出一个让苹果、三星和谷歌等公司都梦寐以求的消费产品互联生态系统。从智能灯、空气净化器、扫地机器人到搅拌机,该公司提供种类繁多的消费科技产品,而所有这些产品都可以通过一个应用程序进行控制。这也正是汽车成为该公司产品阵容中一个绝佳补充的原因。”

“雷军和小米的号召力、品牌认知度及生态系统不容小觑。”Automotive Foresight董事总经理张豫表示,“这对那些家中摆满小米产品的年轻消费者影响巨大。当他们打算购买电动汽车时,自然会想到小米。”

View Us Global网站持类似观点:“今天的汽车不仅仅是一辆车,它们是连接智能手机、智能家居和其他数字服务的集成平台。小米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利用了自己现有的技术生态系统,而苹果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小米已经建立了一个以智能家电、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产品为中心的强大生态系统。使用小米智能手机的消费者自然会购买小米空气净化器、吸尘器和智能电视。现在,汽车也加入到了这个链条中。”

TeqnoVerse网站称:“苹果力求推出一款与众不同、能在现有市场脱颖而出的产品。这种差异化策略在历史上帮助苹果实现了比竞争对手更高的利润率。2024年初,苹果放弃了无方向盘的自动驾驶汽车项目,原因是其意识到该项目在实际应用中面临巨大挑战。尽管人工智能有所进步,但全自动驾驶汽车的实现似乎比最初预期的要遥远得多。这一认知迫使苹果放弃了其为这款汽车设想的独特卖点。相比之下,小米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与苹果不同,小米没有为自己设定宏大目标。它充分利用自身作为手机制造商的专长,打造了统一的操作系统(澎湃OS),实现了汽车与小米手机、智能家居设备的无缝连接。”

彭博社还指出:“小米的用户群体忠诚度很高。被称为‘米粉’的忠实客户在公司的崛起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小米早期就注重用户反馈,培养了这种草根忠诚度,尤其在中国建立了强大的品牌资产。即便在3月的事故之后,SU7仍然是畅销车型。”

挖角顶尖人才    

人才方面,彭博社称:“事实上,雷军利用小米作为创新型消费巨头的声誉,接近中国大型汽车制造商,并挖走了他们的顶尖人才。吉利内部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雷军添加了吉利研究院许多员工的微信,包括时任院长胡峥楠。胡峥楠后来加入了雷军联合创立的顺为资本。其他加入小米的高管还来自北汽集团、宝马、上汽通用五菱,以及供应商麦格纳等。”

力争供应链自主可控    

供应链方面,彭博社指出:“除了集结中国顶尖的汽车人才,雷军还做了一个有先见之明的赌注,投资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以规避制造业的不确定性。小米进入汽车行业后,几乎投资了电动汽车供应链的所有环节,从电池、芯片,到空气悬架和传感器。根据中国咨询公司和彭博社汇编的数据,2021年至2024年间,小米通过顺为资本或其他小米主导的基金,向100多家供应链企业投入了超过16亿美元。小米投资的部分公司的零部件已应用于其汽车中。”

再看苹果,InsideEVs网站指出:“随着媒体和分析师对苹果汽车项目进行复盘,一个事实变得清晰起来:造车并非易事。其难度之大,以至于单纯的生产环节可能就是苹果汽车计划的最大障碍。当前,汽车的生产离不开供应商和第三方零部件。即便是在垂直整合方面领先的特斯拉,也仍会使用一些外部公司的零部件。特斯拉花了十多年时间才达到如今的垂直整合水平。但苹果的产品线总体而言封闭性要强得多,这家科技公司是全球垂直整合程度最高的企业之一。要按照这种模式快速且有盈利地造出汽车,难度极大。”

“据我所知,没有哪家传统汽车制造商对与苹果合作特别感兴趣,因为他们不想扶持一个可能更强大的竞争对手。”Sam Abuelsamid表示。

中国市场结构性优势    

除了小米自身因素外,彭博社认为:“至关重要的是,小米进入的是全球最成熟的电动汽车生态系统——中国市场。这里有政府补贴、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和现成的供应链,这些结构性优势都是苹果所缺乏的。”

Carscoops网站也指出:“电动汽车供应链实际上已完全整合至中国国内,小米从比亚迪、宁德时代这两家全球最大的电池制造商那里获得电池供应。该公司还接手了北汽集团的一家制造工厂,随即开始生产新车。”

《Mercury News》强调:“小米受益于中国强大的电动汽车生态系统。”

Supercar Blondie网站指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政府投入了数十亿美元用于电动汽车的研发。这也正是比亚迪、蔚来等中国企业能够领先西方,生产出高性价比优质汽车的原因所在。”

Autopost网站同样称:“小米迅速进入电动汽车市场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政府的全力支持。中国已将电动汽车产业定为国家战略产业,并向企业提供了大量补贴以鼓励增长。小米积极地利用了这种环境。小米证明,一个新的汽车品牌在强大的技术生态系统和政府支持下是可以成功的。现在的问题是,小米能否在中国以外的全球市场取得同样的成功。”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全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言论 登录立即注册

相关阅读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