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5上海车展期间,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主席穆希雅接受了包括《中国汽车报》在内的国内核心媒体专访,围绕中德汽车产业合作、贸易政策等热点话题分享见解,探讨汽车产业发展的新态势与新思考。 应因地制宜拓展中、欧市场 穆希雅指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车市场,尤其是在电动汽车领域影响力尤为显著。与中国开展贸易往来,尤其是汽车产业的贸易往来,为德国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而且,中国是不少德国车企的主要销售市场,为他们实现碳中和转型提供了资金支持。不过,与其他国家车企一样,德国车企目前在中国市场上正面临重大变革,这主要源于电动化转型浪潮。“显而易见,中国市场的增长势头迅猛,德国汽车产业也希望参与其中。”她说。 穆希雅介绍道,相关调查显示,超过2/3的德国汽车行业受访者计划持续增加在华投资,尤其是在研发、生产和销售等领域;1/3的受访企业将扩大在华产能,长期来看,80%的企业计划维持或扩大在华生产规模。多数德国企业秉持“在中国,为中国”的策略,也有部分企业仍继续将中国视为出口基地。 对于产能布局问题,穆希雅解释道,德国车企扩大在华产能是为了适应中国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基于在中国积累的市场经验,更好地践行“在中国,为中国”的策略,通过投资研发和生产更适配中国市场的产品,实现快速转型。产品方面,德国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供应商在中国市场上非常注重本土化,无论是从数字化还是产品设计方面来看都是如此。与此同时,她还提到,中国车企也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逐渐积累在欧洲市场的经验,尝试“在欧洲,为欧洲”的发展路径。 市场需求方面,穆希雅强调,中国和欧洲市场的消费者需求存在差异且不断变化。中国消费者更看重车辆空间和数字化功能,欧洲消费者则侧重于安全性和性能,但随着市场和技术的发展,消费者的需求将逐渐趋近。她认为,如果车企想在不同的市场上取得成功,就必须灵活适应不同市场的独特需求,在经销商、售后、营销、产品等方面因地制宜。 “对于外国车企来说,德国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但企业需要了解并遵守德国的政策法规,特别是在数字安全和网络安全方面。例如,自动驾驶方面的法律法规,中德是不一样的。”穆希雅注意到,从本届车展来看,不管是在自动驾驶还是在其他领域,中国车企正在与德国供应商深化合作,而德国车企也在与中国供应商深度绑定。 呼吁消除贸易壁垒 围绕全球贸易政策,穆希雅表达了对关税问题的关注。她表示,美国是德国汽车产业非常重要的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美国加征关税不仅影响德国汽车产业对美出口,也给全球汽车产业链带来不确定性,德国及欧盟正在与美国各个机构进行深入交流。 与此同时,围绕欧盟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政策,穆希雅表示,VDA对此坚决反对,希望中欧共同努力,消除贸易壁垒,推动市场开放。 穆希雅强调:“无论国际局势如何变幻,双方讨论的核心都应始终围绕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壁垒与扭曲,而非制造新的障碍。消除此类贸易壁垒有多种可行方案,当前讨论的方案包括设定最低价格标准,以及推动中国车企在欧洲建厂等。VDA呼吁欧盟与中国尽快达成妥善协议,从而终止反补贴税措施。”她还提及中国稀土出口政策对欧洲企业的影响,希望中国保持政策的一致性,保障供应链畅通。 与此同时,穆希雅还表示:“我在与中国、德国企业接触过程中看到,双方企业对于进入另外一个市场并在市场上生存,都有着比较清晰的认知。毋庸置疑,中、德汽车工业发展都是非常有创造性的,两国企业也准备充分去理解对方的市场,应对相应的挑战。我们非常欢迎中国车企来到欧洲市场,也愿意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帮助。” 对于将于今年下半年在德国举办的慕尼黑车展,穆希雅充满期待。她认为慕尼黑车展将为众多车企和零部件供应商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乐于见到中国企业届时在慕尼黑车展上能有精彩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