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行业动态

巴菲特跑路,欧洲车企刹车:新能源寒冬来了?

10 0
发表于 昨天 10:5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
最近汽车资本圈可真是热闹得像菜市场,这边奇瑞忙着IPO,那边巴菲特老爷子挥挥手告别了比亚迪,桥水基金也忙着从中国新能源车企身上套现离场。更戏剧性的是,曾经喊得震天响要“全面电动化”的欧洲豪门们,像奔驰、宝马、大众这些百年老店,突然集体踩起了刹车。

这一连串的操作让人看得直犯迷糊:难道新能源这趟快车要凉?

但别急,掀桌子的未必game over了,可能只是有人想换个玩法。

新能源牌桌风云突变

先说说股神巴菲特吧。还记得2008年吗?当时他以每股8港元的价格豪掷2.3亿美元买入比亚迪H股,持股近10%,这一手操作直接让全世界都盯着中国新能源市场看。

可到了2022年8月,巴菲特开始首次减持比亚迪股份,到今年9月完成清仓。从2008年持股近10%,到2025年清仓完毕,巴菲特最终累计套现超过600亿港元。这次离场,伯克希尔哈撒韦官方发言人没多解释,但李云飞代表比亚迪道了声“感谢17年陪伴”,话里透着遗憾却也不拖泥带水。

与此同时,全球规模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基金,最近也大幅削减了美股中概股,涉及约16只个股和相关ETF,被卖出的标的包括蔚来、理想、小鹏等电动车企。

两大顶级资本的同时撤退,就像在平静湖面投下了巨石。

再瞅瞅欧洲那边更有意思。苹果都宣布放弃造车计划了,而传统车企巨头们更是玩起“缓兵之计”——奔驰推迟新款电动车发布,宝马减少电池工厂订单,连宾利这种超豪华品牌都开始重新评估纯电战略。还有保时捷,他们家的Taycan和Macan电动车在德国老家销量扑街,CFO卢茨·梅施克甚至在投资者会上建议考虑回归混动或燃油车。

这些动作哪是什么技术调整?分明是战略层面的重新洗牌。

资本背后的算盘经

巴菲特离场和桥水基金撤退,背后的动机不过是资本层面的一场精密风险核算罢了。巴菲特早就放话过:“这个行业竞争格局未定,技术路线和盈利模式还存在太大变数。”

就像赌桌上的老手见好就收。毕竟比亚迪当时的市盈率高得吓人,安全边际被压缩到几乎看不见。再加上美国政府抡起关税大棒限制中国电动车进口,欧盟搞起反补贴调查,地缘政治风险让跨国投资变成高危游戏。资本不是慈善家,当不确定性超过阈值时,落袋为安才是王道。

欧洲车企为啥在电动与油车间来回横跳呢?其实,他们真正纠结的是如何平衡利润与成本。

从各大车企财报来看,目前电动车业务普遍处于投入期和亏损状态。比如,大众集团2024年电动车业务亏损达21亿欧元,而传统燃油车仍贡献其65%的利润。对于绝大多数跨国车企而言,燃油车利润还没榨干,电动化又烧钱,消费者还嫌贵,再加上充电桩等配套设施不完善,他们既要应对本土市场对电动车接受度的下滑,又要平衡供应链成本压力,这时候刻意收缩燃油战线显然不明智。

从手机大战看电车生死局

别看现在欧洲车企集体“叛逆”,但从全球范围看,新能源车市其实正处在从愣头青到社会人的关键阶段。

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要寻找一个参考样本的话,不妨看看智能手机的发展史。在2010年前后,智能手机行业完成了从0到15%的市场渗透率,而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在2021年超过15%。

通常来说,当一个新兴产品的渗透率越过15%时,标志着它从早期采用者阶段进入大众市场阶段,增长斜率会变得陡峭。

2011-2014年,智能手机的渗透率从15%飙升至40%。这一时期,智能手机时代经历了“中华酷联”到“华米OV”的洗牌。

再来看新能源汽车行业,中国去年卖了1286.6万辆新能源车,渗透率40.9%,相当于智能手机2014年的水平。当渗透率超过 40%后,增速可能会放缓,竞争重点从抢占市场转向争夺存量,行业洗牌加剧。这个时候,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极致的成本控制才是活下去的关键。

无疑,现在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正从“有电就行”转向“拼技术、拼成本、拼生态”的深水区。

当年的智能手机大战,诺基亚不是输在技术上,而是被整个生态重构了。现在的新能源车正在重复这个过程:充电桩相当于当时的运营商网络,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就是当年的触屏交互,而电池成本下降曲线完美复刻了摩尔定律。

区别在于,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决策周期更长,转型阵痛也会更剧烈。

从全球范围来看,去年全球新能源年度总销量约为1820万辆,渗透率约19.5%,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市场的70%,渗透率更是突破了40%。也就是说,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地区的发展状况严重不均衡。

中国的传统车企依靠强大的供应链和基础设施优势,有能力通过再造一个“新势力”完成新能源转型,而部分欧洲国家加油站遍地都是,充电桩建设进度条才加载到一半。这种基建滞后性和供应链的成本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欧洲车企不敢贸然AII in电动化。不过,他们在中国市场的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仍在积极推进。

拐点藏在哪里?

别看资本现在玩撤退,其实真正的大戏才刚开场。就像青春期孩子长个儿会有生长痛,产业升级必然伴随阵痛期。当我们看到比亚迪霸榜全球新能源市场、宁德时代掌控全球半数动力电池产能、中国供应链正在吞噬欧美份额时,就会明白这不是终点而是转折点。

而欧洲车企的摇摆,更像是在给中国玩家让出赛道。就像华为小米当年血洗欧洲手机市场,现在比亚迪、蔚来已经开着电动战舰停在了莱茵河边。

站在市场发展的角度回看这次资本退场和欧洲车企转型,更像是行业进入“深水区”的信号,意味着野蛮生长时代结束,精耕细作和实力比拼时代开启。
[发帖际遇]: fengls 在论坛发帖时没有注意,被小偷偷去了 1 车研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车研会员,开心每一天!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头条资讯换一批
下载车研圈APP
获取更多资讯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