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走过的路,都是忠于内心的自由选择。” 在就业与创业间多次切换的菊石,总结起自己十多年的职业生涯,诚恳而淡定地抛出了这一句话。 今年四十有加的菊石,如今的身份是一名创业者,这也是他开启的第三次创业。 虽然创业路上有很多挫折和困难,但他认为这是一条通往梦想与自由之路,也非常享受在自由之路上奔跑的感觉。 他说,如今的起点,离不开多年来工作的积累,尤其是第一份在长城汽车的工作让他受益匪浅。
菊石(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从长城汽车到上燃动力 2005年,刚刚大学毕业后的菊石走进了长城汽车。“入职之后就是两周的军训,然后被扔到车间进行6个月的实习。”谈及这段经历,他仍记忆犹新。这样半年就过去了,之后他被安排进了制造事业部。再之后,公司要进行组织架构大调整,他又到了技术中心。 在长城汽车工作的五年,他从一个对社会和工作懵懂的青年,蜕变为对整车冲焊涂总等工艺均有了解、并具有一定经验的项目管理工程师。此外,他还参与了长城汽车第一款轿车腾翼C30的设计与开发,且其主导的项目顺利通过了TS16949审核。离开长城汽车后,菊石应邀来到了山东一家整车企业。在这里,他作为项目管理部部长,主导了几个新车型的开发,包括A00级、A0级,以及微卡和微面。 由于完整地参与了几款全新新能源整车项目的开发,菊石自此对新能源汽车有了深入的了解,当时预判到汽车行业将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毅然决然的全身心投入到新能源的大趋势中。 一个机缘巧合的机会,他加入了上燃动力。 当时,上燃动力正在开发一款新能源整车项目,苦于没有相关经验,于是整车开发经验丰富的菊石被委以重任。“我带这个项目的时候,其实他们已经进行了一部分了,然后我一直在纠偏,做起来比较吃力。”菊石坦言。 之后,他们的整车项目最终完成了小批量试制,并进行了一些整车试验,取得了一些成果后项目就终止了。在这段经历中,菊石了解到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底层逻辑,并通过与参与顶层设计的大佬的接触,深刻地意识到了新能源化已是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逆转。从此便与氢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次创业,梦想在路上 2018年,菊石离开上燃动力,进入同济大学,负责产学研项目,期间完成了同济大学、华为、比亚迪等多家公司联合创办的智能汽车测试基地项目的组建。 2020年,菊石以半创业的形式进入了同济大学另一个关于氢能的产学研项目,青岛海德瑞思能源装备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一职。在青岛三年,他作为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完成了公司创建、团队组建、产品研发和交付等关键工作。不过,三年后,由于投资方的客观原因,项目结束了。 2023年,菊石再次踏上创业之路,联合朋友创建了上海亿城亿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做充电桩业务。“当时我们的产品做出来了,产品认证也拿到了,但由于规模太小,获大单的能力跟不上,最后在残酷的竞争中败下阵来。”菊石总结道。 如今,菊石毅然走上了第三次创业之路,切入的领域是他看好的氢能。他认为,当前的氢能技术在可行性层面正趋于成熟,但距离大规模商业化仍有较大距离,需要经历技术迭代、产业链培育及市场验证阶段。 另外,氢能与汽车的关联性已弱化,行业重心从早期的“氢燃料电池”概念转向更广泛的能源应用场景。未来,氢能的应用领域将非常广阔,他个人对这个领域非常看好。 不过,在看到市场机遇的同时,他也有些担忧,因为现在国家在政策层面的电动化战略非常明显,氢能的发展能得到多少政策支持尚未可知,这为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不确定性。 不存在中年危机,现在是最好的状态 当前,伴随经济的下行和AI的冲击,职场人的内卷趋势越来越明显,许多四十多岁的职场人都或多或少地面临一些“中年危机”。但一心扑在工作上的菊石并不存在“中年危机”一说,他说“无论是经验、精力,还是人脉,现在都是我最好的时候。” 菊石将自己走过的路总结为“时代的洪流加上自己的小选择”共同作用之后的结果。他说,如果当初没有从长城或者上燃动力出来,他或许已经成为一名企业高管,金钱和荣誉都不会差,但那不是他想要的。“如果走这样一条路,现在的我就不会有这样的锐气。” 他所说的“锐气”,可以理解为一种中年人少有的勇气。 对于大部分职场人来说,四十多岁的年纪,正是家庭和企业中的主力。大部分人可能会一心求稳,以不变为吉。不过,对于乐于接受挑战的菊石来说,跟随时代的发展趋势,听从内心的真实声音,才是其行动的源泉,也是其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始终保持积极心态的关键。 菊石将自己的过往经历总结为另类职场人,对大多数职场人不具备借鉴意义。但凭借过往经验和阅历,他还是给职场人的个人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对汽车行业内涌现的一些现象给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以下是菊石对几个相关话题的看法。 1. 关于个人职业发展的建议 菊石: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我们都生活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因此面对每天的不确定,我们要努力在不确定里面找到一个自己想要的,可能就是在找缝隙,那个缝隙你突破了,天花板就被你捅开了,你没突破你就在天花板之下。如果你连天花板在哪里都不知道,就先去找天花板。我每一次的环境的变化,其实都是因为触摸到了天花板,然后我要把天花板捅开,捅开我就有一个新的环境,就好像打怪似的。 2. 关于AI对个人生活和工作冲击的看法 菊石:不要把AI当成一种恐惧的来源,它就是个工具,你把它想象成Excel就好了。以前的时候你需要手动去解微积分,有了Excel之后输入公式,结果就给你了。AI也是个工具,它永远替代不了人。因为人是有自己的思维的,是有感情的,是不理性的;AI它是一个程序,它内部是人为设定的一套逻辑,有了输入就有输出,输入可能千变万化,输出可能也千变万化,但是它是人设定的。把它当成我们的工具,善用工具,它会让你长出来三头六臂。 3. 关于对汽车行业反内卷现象的看法 菊石:我觉得内卷是一个永恒的主旋律,即便是现在国家出手把它强压下来,不让车企恶意降价,但内卷依然存在,可能是以其它的形式。其实我们反过来想,为什么企业内卷? 如果大多数车企不内卷也能够生活得很好,他为什么要选择内卷? 还是环境的问题。 如今汽车市场的容量不像10年或者20年前,是一个增量市场,现在是一个存量市场。存量市场就意味你多卖一辆我就要少卖一辆,赛道玩家太多了。20年前汽车品牌没几个,市场很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态位,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所以大家才要卷。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随着汽车产业越来越成熟,造车的门槛其实越来越低了。本来应该是主机厂来负责整车的集成技术,零部件的交给零部件企业,但现在由于新能源化导致了整车的结构降低了,实际上技术上的护城河已经被资本打破了,或者是这个护城河已经让市场给冲淡了。也就是说资本或者是市场,把原有的竞争体系给改变了。卷的是什么?卷的就是资本,看谁家存量多,看谁能熬到头,并不是看谁质量好。
(内容来源:微信公众号“车研圈”,作者:冯凉爽,2025.7.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