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研网CHEYAN.net 首页 资讯 行业评论 查看内容

恼人的电动汽车晕车之痛

4 0 2025-10-31 11:01 发布者: 茶林黄Charlin 原作者: 韩冬中国汽车报网

在最近的一个综艺节目里,一位明星搭乘某品牌电动汽车时,面色惨白、恶心干呕的画面被镜头捕捉,迅速登上热搜榜单,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在社交媒体上,“#电动汽车晕车挑战#”话题下汇聚了超200万条分享内容,许 ...
在最近的一个综艺节目里,一位明星搭乘某品牌电动汽车时,面色惨白、恶心干呕的画面被镜头捕捉,迅速登上热搜榜单,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在社交媒体上,“#电动汽车晕车挑战#”话题下汇聚了超200万条分享内容,许多人讲述了自己从燃油车换成电动汽车后“意外遭遇”的晕车感受。实际上,依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用户调研报告,约38%的电动汽车乘客称自己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晕车症状,这一比例是传统燃油车的2.3倍。

  电动汽车晕车现象并非单纯的个体适应性问题,而是汽车工业电动化转型过程中,技术与人体机能之间矛盾的集中体现。当车企热衷于宣扬“零百公里加速3秒”的卓越性能、“单次充电续驶里程1000公里”的技术突破时,却忽略了最基本的乘坐舒适性需求。

性能与生理感受不兼容
  电动汽车晕车问题的关键症结之一在于其动力系统的固有特性。与传统内燃机相比,电动机能够瞬间输出最大扭矩,这一物理特性赋予了电动汽车惊人的加速性能,但也成为了乘客大脑前庭系统的一大困扰。一位交通行业教授向记者解释:“当一辆传统燃油车从静止状态开始加速时,扭矩输出会是一个逐步增加的过程,变速器换挡也会产生明显的节奏变化,这些都为人体适应速度变化提供了缓冲。电动机的扭矩输出几乎是阶跃式的,特别是当驾驶员突然踩下‘电门’时,乘客会感受到一种如‘被踹了一脚’般的突兀感,进而引发眩晕感。”
  静谧性带来的“副作用”同样不容小觑。电动汽车由于其技术特点,隔绝了大部分振动与噪声,仅剩下路面随机冲击产生的跳跃式频率,导致大脑失去了感知的参照点。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教授蒋子栋指出:“在传统燃油车中,发动机的噪声和振动为乘客提供了重要的速度变化参考。当这些背景信息突然消失,仅依靠视觉和内耳的信号输入就容易产生冲突,尤其是在车辆频繁加减速的路况下。”
  电动汽车的底盘设计同样对晕车体验产生影响。一位在车企负责底盘调校的工程师解释称:“电动汽车需要更硬的弹簧来支撑额外的重量,这会导致其对小振动的过滤能力下降。当车辆经过不平路面时,乘客会感受到更多的高频振动,这些细微却频繁的晃动很容易诱发眩晕。”
  数据竞赛压倒用户体验
  电动汽车晕车问题愈发凸显的背后,是整个行业陷入性能指标竞赛的现状。在由续驶里程、加速性能等可量化参数主导的营销竞争中,舒适性这类主观体验极易沦为次要考虑因素。某自主品牌产品经理说:“在发布会上,若我们的零百公里加速比竞品慢0.5秒,媒体定会大肆报道;但舒适性稍有不足,却难以被量化批评。”
  这种导向使得工程师不得不艰难地在性能与舒适之间寻求平衡。2024年上市的一款热门电动汽车,虽在媒体测试中创造了续驶里程新纪录,却因动能回收不可调节引发大量用户投诉,最终只能通过OTA更新增加“舒缓模式”。
  底盘调校传承的断层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传统燃油车历经百余年发展,已形成成熟的平顺性调校体系。电动汽车由于质量分布和动力特性与燃油车差异巨大,需要全新的悬挂标定逻辑。某自主品牌纯电动车型开发团队成员向记者透露,他们曾耗费数月时间,才找到适合电动汽车质心特点的减震器阻尼曲线。更为复杂的是,同一套悬挂系统需兼顾不同载重状态,这对传统弹簧预压设计提出了全新挑战。他表示:“电动汽车平顺性开发如同求解一道多元方程,需要平衡簧下质量、电池布局、质心高度等10多个变量,许多经验公式已不再适用。”
  行业面临的根本矛盾在于,提升舒适性往往意味着要在性能参数上做出妥协。降低动能回收强度会直接削减续驶里程;软化悬挂调校会影响操控精准度;增加隔音材料会导致重量上升。某汽车品牌内部测算表明,若要将晕车投诉率降低30%,需牺牲约7%的续驶里程或0.3秒的百公里加速时间。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做出这样的妥协需要极大的勇气。可以看出,找到性能与舒适性的平衡点,比单纯追求任一极端都更具挑战性。
  向人本主义转向
  面对愈发凸显的晕车问题,行业已开始从“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预防”。然而,要真正打破这一困局,需要完成从技术调校到设计理念的全面升级。
  车企的技术探索已初显成效。今年3月,东风日产推出“全域智能防晕车系统”,借助悬架6向加速度控制、导航联动调整动力输出,并搭配缓晕香氛,使晕车指数降低了52%。广汽本田P7则采用ADS自适应电磁悬挂,能在毫秒级调整悬架软硬,宣称可使晕车概率下降72%。小鹏、小米等品牌还引入了智能算法,小鹏X9的6D舒适防晕车算法能够提前识别弯道,主动调整悬挂阻尼;小米YU7的“晕车舒缓模式”通过协同动力、回收与底盘系统,使晕车发生率降低了51%。
  但技术优化仍需攻克“效果评估”这一难关。有车企工程师坦言,目前多数“防晕技术”的营销属性更强。“不同人对眩晕的耐受度差异极大,很难用统一标准衡量效果,底盘调校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能稳住乘员身体就能解决50%以上的晕车问题。”这位工程师说。
  更根本的转变在于设计理念的革新。电动汽车的竞争已从“有没有”迈入“好不好”的阶段,必须从性能优先转向人本优先。长安汽车开发的“天枢智能座舱”首次在行业内提出全向防晕车的理念,其核心是将乘客的舒适需求贯穿于研发全流程。这种理念要求车企打破“动力、底盘、座舱”的部门壁垒,建立协同设计机制。
  同时,一些创新思路也在探索之中。苹果在iOS 18中新增了一项名为“车辆运动提示”的功能。尽管这个名字听起来颇具科幻色彩,但事实上,该功能通过手机传感器监测车辆动态,并通过屏幕边缘动态点帮助用户感知车辆的行驶状态,实现防晕车功能;学术研究发现,交互式屏幕、环境照明等视觉提示能有效减轻晕车感。这些方案与机械调校相结合,正构建起多维度的防晕体系。
  电动汽车晕车现象折射出的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工业化进程中常见的人机关系失调。当汽车工程师沉浸于对电机功率、电池能量密度和自动驾驶级别的追逐时,常常忘记了交通工具最本质的使命是安全舒适地运送驾乘人员。下一阶段电动汽车竞争的核心将从硬参数转向软体验,那些能够平衡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的企业将赢得真正忠诚的用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全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言论 登录立即注册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