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研网CHEYAN.net 首页 资讯 新能源 查看内容

充电桩“出海”:从卖产品到布生态

4 0 2025-10-31 10:25 发布者: 茶林黄Charlin 原作者: 王金玉中国汽车报网

近期,华为超充“上线”泰国,其为当地建设的首座专注城市场景超充场站落成投运;盛弘股份与美国电子制造服务商SMTC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其充电桩产品的美国本土化制造就此正式启动;道通科技为南非开普敦规模最大的电 ...
近期,华为超充“上线”泰国,其为当地建设的首座专注城市场景超充场站落成投运;盛弘股份与美国电子制造服务商SMTC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其充电桩产品的美国本土化制造就此正式启动;道通科技为南非开普敦规模最大的电动公交充电枢纽提供核心充电基础设施支持,助力当地在今年12月前完成120辆电动公交车的规模化部署……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持续攀升,充电设施不仅是产业协同发展的必然需求,更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全球能源生态构建、输出技术与服务模式的重要契机。
  不过,全球充电基础设施呈现复杂且充满机遇的格局,不同区域市场因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政策导向、能源结构差异,对充电设施的需求类型、技术标准、运营模式等要求各异。从欧洲的严格标准体系到亚洲的多元市场需求,从美洲的大规模建设规划到全球统一充电标准的探索,中国充电设施企业既面临海外市场需求释放的窗口期,又需应对标准差异、市场竞争、本地化运营等挑战。

  机遇之“海”与挑战之“浪”
  在前不久落幕的2025中国汽车充换电生态大会上,《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出海白皮书(2024)》(以下简称《白皮书》)同期发布。据悉,2024年,全球公共充电枪总量已超500万个,较2022年翻了一倍;其中,2024年新增130万个,相当于2020年的全球总保有量。分地区来看,欧洲充电枪的规模超100万个;美国的充电枪接近20万个;新兴市场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其中巴西已有超过1.2万个,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合计拥有超2.4万个。
  为匹配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的需求,全球充电基础设施需持续扩容。按目前不同市场的政策情况预测,到2030年全球轻型电动汽车的公共充电容量将增长9倍。从技术层面判断,超充桩将成为发展重点。而政策驱动仍是全球充电桩建设的关键,各海外市场对充电基础设施的支持政策也不尽相同。例如,根据欧盟《替代燃料基础设施法规》要求,2025年起,跨欧洲公路每60公里设1个150kW以上的快充站,总功率达400kW(2027年升至600kW);印度通过“PM EDRIVE计划”拨款2.4亿美元支持充电网络建设,聚焦城市中心与交通走廊。
  不同区域市场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有很大不同。中国凭借规模优势和政策聚焦,充电基础设施密度与效率领先;欧洲依托技术标准统一和企业协作,超充网络建设领先;美国受政策不确定性影响,进度或滞后于预期;新兴市场则依托成本及与外资企业合作,加速填补基础设施缺口。《白皮书》指出,全球新能源汽车与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已进入关键阶段,政策支持、技术迭代与市场需求的协同,将推动电动交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更深层次的普及,为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目标提供核心支撑。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快速增长,为充电基础设施“出海”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海外充电桩市场存在的较大缺口,为具备较强实力和技术优势的中国企业提供了拓展业务的机会。过去几年,我国充电桩出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充电基础设施“出海”仍面临认证标准复杂、贸易壁垒阻碍、市场运营难等挑战,需要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以满足不同市场需求;同时,通过海外设厂等方式,降低成本,规避贸易风险:此外,强化本地化运营,加强品牌建设和售后服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用户满意度。
  寻求从“出海”到“生根”
  中国国际贸易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边振瑚认为,现代汽车业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国际化的产业,新能源汽车及充换电设施更是在技术革命、产业变革和不断创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开放的产业基因。但他同时强调,充电桩“出海”也面临国际贸易风险,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国际大势,特别是不熟悉的因素,保持战略定力。边振瑚称:“中国充电设施‘出海’要把握好拓展业务与供应链安全的关系,推进本土化发展,履行社会责任,保持与当地同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的关系,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和各种打压、限制,着眼全球产业链,保持技术优势,开拓多元市场。”
  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充换电分会副秘书长马华杰看来,海外各主要市场既展现出对充电基础设施的旺盛需求,又暗藏贸易保护、标准适配、本地化运营等挑战,成为中国企业展现技术实力、产业韧性的舞台。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出海”之路既是响应全球能源变革的使命,更是突破“内卷”、实现全球化发展的契机。未来,中国企业推进国际化,要深化技术创新,推动全球标准协同;强化品牌建设,提升海外市场信任度;聚焦本地化服务,构建适配不同区域的运营模式。
  将海外需求转化为具体产品与服务,是中国充电设施“出海”成败的关键。广东易能时代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苏昕认为,中国制造必须与海外的本土化需求连接,深度融合,才能共赢。南京清辰绿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琦介绍称,在很多海外市场,成熟的充电平台不多。一些国家因为线上支付不成熟,导致移动端充电支付发展落后;一些充电桩严重依赖当地代理商承建,而缺乏平台支撑;很多海外市场第三方平台能力不足且普遍收费较高,而企业自营平台又存在很大局限性。这些情况就要求平台服务等软服务也要跟上,在服务器部署、数据安全管理等方面做通盘考量。
  此外,杨琦还补充道,合规之外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因素。海外很多国家和地区,因为宗教、文化等原因对颜色、文字描述等比较敏感,要求充电设施和服务在落地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才能更好融入当地市场。
  山东积成智通新能源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赵波表示,充电设施出口意味着进入一个全新市场,前期往往需要较长的认证周期,且不同国家的认证要求也不尽相同,中国企业必须在技术和服务等方面做好应对。“充电桩是复杂的系统,保证供应链多元化才能保证供货周期、做好运维。”他称。
  以系统输出开启价值共创
  “时代变了,中国制造‘出海’也变了。”香港源点创科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潘林表示,过去经济高速增长时代,“晴带雨伞,饱带干粮”,中国制造有足够的容错空间去探索市场;但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出海”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靠碰运气,而是要在系统性提升成功率、降低容错率方面下功夫,将中国已经验证成熟的充换电解决方案与海外园区绿色转型的需求结合,由简单的卖产品升级为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从“单点出海”升级为“系统输出”。
  据介绍,“单点出海”指把充电桩、换电站作为单个设备卖出去。这种方式灵活,但问题也很突出——设备在海外成了“能源孤岛”,运维成本高,商业模式单一,风险集中。“系统输出”则是指“园区级能源交通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它的内核是坚实的“绿色园区”数字底座,可以借鉴中国经验,为海外园区规划建设一整套系统,包括清洁能源供给、储能系统、智能微电网和绿色交通体系。“‘出海’的成功率,不再取决于单个企业的‘单兵作战’能力,而在于转向系统性能力;不再单纯依靠销售硬件,而是转向价值共创。”潘林称。
  “出口与‘出海’不是一回事。”嘉德国际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关靖强调,出口只是产品跨境销售,货款收回来交易就结束了;“出海”则不同,它是企业全球化布局的总体考量。他还提出:“产品‘走出去’和企业‘走出去’不一样,出口和‘出海’在业务结构上也不一样。出口相对简单,‘出海’需要在拿到订单基础上,做好市场调研和战略制定,做好供应链布局和海外市场运维,以及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协同。”
  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推广充电设施的同时,服务也需跟上,以软硬件结合提供更好的充电服务解决方案,才能提升竞争力。例如,据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业务部副总经理刘思洋介绍称,海外支付与国内支付有很大不同,海外大部分市场的支付还停留在收款、汇款的阶段,这就赋予国内支付方式“出海”更大空间。借助中国充电服务“出海”的机会,中国支付方式也可以在海外寻求新的生存空间,提供定制化方案,帮助海外支付全面升级的同时,支撑中国充电服务在海外获得更好的发展。总之,惟有软硬协同、系统布局,中国充电桩“出海”才能从产品输出迈向生态输出,真正融入全球能源变革浪潮。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全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言论 登录立即注册

相关阅读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