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由车质网、凯睿赛驰咨询联合主办,以“智用场景 质领安全”为主题的2025年中国汽车产品质量表现研究(AQR)结果发布暨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近百位车企高层、行业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汽车产品质量在智能场景应用与安全性能提升方面的创新实践与发展趋势。 智能化步入深水区 车质网、凯睿赛驰咨询董事长、总裁唐卫国表示,汽车领域智能化正步入深水区,功能与真实用车场景深度融合,而质量决定了功能能否真正落地为用户可感知的价值。 唐卫国指出,今年1-8月,车质网受理有效投诉量超过15万宗,车载互联、驾驶辅助和OTA升级等智能化功能的质量与服务问题,持续位列投诉问题点前20位。凯睿赛驰咨询的调研也显示,手机App远程控制的延迟与卡顿问题数在2025年快速增加,消费者的关注与焦虑正由“续航”逐步转向“智能化体验”。 车质网、凯睿赛驰咨询董事长、总裁 唐卫国 国家信息中心原副主任、正高级经济师徐长明指出,汽车产业应特别重视高质量发展。他建议中国汽车企业保持不依靠对上下游挤压的、稳定的盈利能力;控制适度的负债水平、强化产品自身可靠、耐用、安全等本原属性并重视营销战略;同时还应树立竞合意识。 车百会副理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师建华认为,目前全球汽车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中国汽车市场稳定增长,电动化保持高增长,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超过70%;中国用户对汽车产品的差异化、个性化、智能化需求大幅增加,自主品牌更能匹配消费者偏好,预计2030年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将突破65%;随着全固态电池加速量产,智驾、芯片等领域的进一步突破,产业将加速进入人工智能汽车时代。 电池衰减抱怨度较高 会上,《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质量表现研究》报告对外发布。报告显示,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质量表现整体呈现向好趋势,问题数显著减少,续航和电机问题较去年有所缓解。 报告还指出,国内优秀供应商的技术突破,为自主品牌提供了强大的产业链协同优势,推动自主品牌车型三电系统的质量表现整体优于海外品牌。用户续航满意度方面,自主头部品牌表现较好。经济性成为影响用户品牌推荐意愿的关键性能指标。 当然,续航等问题仍然存在。报告显示,2025年三电系统的四个二级维度中,市场质量表现由劣到优依次是续航问题、充电问题、电机问题、能量回收。车辆电池衰减是市场质量表现最差的问题点,问题数最多,抱怨度较高。 凯睿赛驰咨询高级经理马文潇告诉记者,续航或者说经济性是用户心中新能源车的基础性能,是必备的、必须做好的性能,所以会出现“做得不好会负向推荐、做得好不会正向推荐”的现象。他指出,厂商在努力攻克这一难题,但除了技术攻关外,配套设施,即充电桩建设也要跟上,需要相关厂商、政府协同,才能解决消费者的补能焦虑问题。 凯睿赛驰咨询高级经理马文潇(左)、凯睿赛驰咨询高级专家邱琰(右) 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大数据应用分会副秘书长刘鹏也在会上分享了纯电动汽车续航满意度的相关研究。他指出,续航虚高是新能源车用户的核心痛点,根本原因在于车企官方标定的里程与用户实际驾驶体验中的续航之间存在偏差,而驾驶者的驾驶风格和用车习惯、对辅助驾驶系统的使用,是影响续航里程的主要变量。未来需通过用户实际使用场景和驾驶习惯,并结合能效技术,建立用户场景化的续航评估体系。 智能模块拖后腿 同期发布的另一份报告《2025年中国汽车产品质量表现研究(AQR)》显示,2025年核心零部件模块质量持续改善,但行业整体质量水平有下降趋势。研究首次引入“体验质量”概念,指出用户体验层面问题急剧增多。 对此,凯睿赛驰咨询高级专家邱琰告诉记者:“中国汽车市场已经逐渐转向存量市场,换购、增购的比例逐渐增大。新购车主对于自身用车需求并没有那么明确,很多细致的需求无法提前预知,而换购、增购车主会有明确的需求,以及会将新车与旧车进行对比,从而导致体验类质量问题增加很多。” 整体来看,报告显示,2025年市场质量表现得分27.19,较2024年增加23%(数据为负向数值,数值越低,质量越好),行业质量整体出现下降。二级维度中,发动机、变速箱和三电系统核心零部件模块质量持续提升,但智能座舱和驾驶系统等其他模块则有所变差。 从车辆动力类别来看,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市场质量表现均出现下降。燃油车用户抱怨度上升,新能源车OTA长期不升级和车机信号差成为新的重点问题。 另外,用户对产品体验满意度波动下降,智能座舱和驾驶系统对用户推荐的负面影响力更大。 体验质量层面,部分功能在性能上无法满足用户体验需求,主要集中于驾驶系统、智能座舱和外观模块。 邱琰指出,很多质量问题和抱怨并不是厂商技术能力不足导致的,原因可分为用户端和厂商端。用户端比较简单,是因为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提高了,过去很多用户不认为是问题的产品现象,现如今会被用户识别到并上升至抱怨。“厂商端主要是因为内卷的行业现状导致成本和周期的压缩,引起质量下滑、验证不足等问题。首先质量下滑是要杜绝的,另外还要有充足的质量问题库,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更完善的试验验证。”邱琰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