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人的印象中,职业教育似乎只能培养技能型员工,但是,欧洲的职业教育体系却超越了这一“定义”,既为欧洲汽车工业接续培养了无数的工匠,也为欧洲跨国车企培育了大量高管。 如今,不仅是BBA,其他跨国整车、零部件巨头企业的高管中也不乏来自职业教育体系的身影。而欧洲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也令人想要探索其中的奥秘。 职教体系 人才摇篮 欧洲职业教育体系的特色,内核理念如同欧洲传统思维方式,即精密如齿轮。 其中,在德国,职业教育以“双元制”闻名。有人将其喻作齿轮,将学校与企业紧密咬合,精准运转,为汽车产业源源不断输送专业人才。以汽车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学制通常为3.5年,学生每周有3-4天投身于企业实训,1-2天在职业学校汲取理论知识。企业的车间里,学员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拆解、组装汽车零部件,从最基础的发动机维修,到复杂的电子控制系统调试,每一个操作步骤都被反复打磨,力求精准无误。同时,他们也在职业学校的课堂中,学习乘用车技术、电子技术等细分领域知识,将实践中的感性认知上升为系统的理论体系。 同时,德国汽车企业对“双元制”的投入可谓不遗余力,承担了70%的培训成本。这一数字背后,是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与长远眼光。在奔驰、宝马等汽车巨头的培训中心,先进的设备、专业的培训师,为学员打造了近乎完美的学习环境。而学员在培训期间,每月还能获得约1000欧元的津贴,这不仅减轻了学员的经济压力,更让他们感受到自身价值被认可,激发了学习热情。这种模式下,企业与学校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深度融合的共生体。企业直接参与课程设计,将最新的生产技术、工艺标准融入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所学即企业所需,实现人才技能与产业需求的零时差对接。 而相较德国更具特色的,是瑞士“三元制”与终身学习网络。从德国双元制进化而来的“三元制”,犹如一张紧密而灵活的教育网络,覆盖了汽车产业的各个角落。瑞士约75%的青年选择接受3-4年的培训,这一比例彰显了职业教育在瑞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瑞士的汽车制造车间,学员不仅掌握了扎实的汽车装配、维修技能,还通过严格的考核,考取联邦职业资格证书。这张证书如同一张金色名片,是他们职业能力的证明,也是通往优质工作岗位的敲门砖。而且,在电动汽车电池管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前沿领域,公立机构、私立学校纷纷发力,提供丰富多元的继续教育课程。这些课程紧跟汽车产业智能化、电动化的转型步伐,满足了在职人员不断提升技能的需求,形成了“初中级培训-高阶深造-技术更新”的全周期培养体系。一位在瑞士从事汽车技术工作的工程师,在完成职业教育培训后,通过继续教育课程,掌握了先进的电池管理技术,成功跳槽到一家新能源汽车企业担任高管,开启了职业生涯的新篇章。 岗位需求 职教导向 欧洲职业教育始终坚守“职业即专业”的核心理念。在德国的职业院校里,为汽车维修学员制精心设置了发动机诊断、车身电子系统调试、底盘维修等多个核心模块,这些模块涵盖了汽车维修领域的方方面面,构成了汽车维修知识与技能的坚实框架。每个核心模块又进一步细化,包含50多个实操项目。这使得毕业生能够直接参与宝马、奔驰等车企的精密制造流程,无缝对接高端汽车生产的严苛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汽车技工的收入水平令人瞩目,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与大学毕业生持平的收入,打破了人们对蓝领职业收入的传统认知。有报道称,汽车技工平均月薪可达4000-6000欧元,有些高技能或资深技能岗位收入甚至接近企业高管的收入水平。在德国的劳动力市场,学历不再是决定收入的唯一因素,职业资格等级成为衡量收入的关键标尺。一个拥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汽车技工,在收入上完全不逊色于企业高管,甚至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还会高于他们。当地舆论认为,这既体现了“能力本位”和技能的价值,也体现了社会公平,以及一些企业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级跨国车企的先进理念。而在这种环境下,不认同者往往很快就被淘汰。 在企业层面,对于职教体系和相关人才的接纳也是不遗余力。其中,大众、保时捷等品牌每年都会将营收的1.5%用于职业教育,这笔资金成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而雷诺、宝马等车企与100多所职教院校共建“定向班”,这种深度合作模式将人才需求实现了“绑定”,形成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品迭代”的良性产业闭环,推动整个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 为工匠强国带来启示 很多不同行业人士都认为,当前,正值汽车产业进入新一轮发展的“窗口期”,既需要企业管理人才,也需要融会贯通的设计人才,更迫切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 因此,有行业人士表示,职业教育要想培养出大量优秀的汽车工匠,首先需重构校企关系,借鉴欧洲的职业教育体系模式,建立起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政府可出台税收减免、专项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支持职业教育。而车企与院校应共建“职教基地”,紧密围绕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参照欧洲标准开发针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新职业课程,更是当务之急。 同时,如今的新能源汽车技能人才教育也值得探索。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由企业工程师承担30%以上的实操教学课时,将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和最新技术知识传授给学生,可以带来新能源汽车电池研发、生产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行业前沿技术,毕业后能迅速适应企业的工作。 还有专家认为,打通技能型人才的“上升通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收入及待遇:构建“技能金字塔”认证体系,以及设立国家层面的汽车工匠分级认证体系迫在眉睫。例如,可以参照其他行业的一些职称体系,将汽车工匠分为初级技工、高级技师、主任技师等层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薪资标准和社会荣誉。这不仅能激励汽车工匠不断提升自身技能,还能让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也有利于形成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 有外媒的报道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较不发达经济体中,汽车行业技能型人才感到最大的困惑,是缺乏技能水平认定,没有上升通道,“一次定终身”,即使技能达到了较高层次,日常也还是必须从事一些和学徒工一样的琐碎的基础劳动,收入水平与学徒工相差无几,天长日久,再有能力的人才积极性也会被“磨平”。作为第三方眼光看,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不言自明。有行业人士称,人才看似是一个很具体的小事,但却是产业发展的“大厦之基”,欧洲等发达经济体的人才培养和使用体系,始终决定着企业、产业的走向,只有夯实了人才根基,无论遇到任何风雨考验,才都能始终保持较为雄厚的积淀和难以动摇的优势,从而在长期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有多位行业人士共同认为,欧洲职业教育的成功,本质是构建了“教育-产业-社会”高度协同的生态系统,成就了欧洲难以撼动的汽车工业地位。后来者发展汽车产业要从“产量第一”迈向“质量第一”,需打破职业教育急功近利的“短板效应”,让技能型人才不再是“被迫选择”,而是成为在待遇、荣誉等方面都令人羡慕的“主动追求”,当全社会真正尊重技术、尊重人才、崇尚匠心、崇拜实干,以及汽车工匠的批量涌现,才能为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及国际化进程提供最强引擎。 (内容来源:中国汽车报网,作者:赵建国,2025.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