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式、复合翼三体式、多悬臂和多旋翼式、电动垂直起降(eVTOL)……2025上海车展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多种多样的飞行汽车纷纷亮相,成为本届车展上的一大亮点。 近年来,除了较早进入这一领域的广汽、小鹏等车企,奇瑞、长安、一汽、峰飞航空等企业均带来了飞行汽车相关产品。 从车展现场看,车企、零部件供应商都在纷纷抢入这一新赛道,随着技术快速演进,飞行汽车及低空飞行器的应用场景逐渐扩大。“未来水陆空立体交通将逐渐迎来一个新的爆发期。”正如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所言,未来的车展将不再只是车展,而是成为适应未来新格局的立体出行交通展。 飞行汽车在量产前夜 飞行汽车,是本届车展上备受瞩目的焦点。 在车展现场,小鹏汇天飞行汽车“陆地航母”吸引眼球,该飞行器采用分体式结构,由陆行体六轮汽车和飞行体有人驾驶eVTOL载人飞行器两部分组成。这款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在去年完成全球首次公开飞行后,已进入商业化落地的关键攻坚阶段。“‘陆地航母’已进入量产前夕,预计今年三季度启动预售。”小鹏汽车董事长、首席执行官何小鹏向记者透露,“陆地航母”或将在2026年实现首批交付。 与“陆地航母”不同的是,奇瑞的三体式复合翼飞行汽车,由不同模块组成。其中,飞行模块加上座舱可以组成飞机形态,而地面行驶模块与座舱结合则形成汽车形态,实现“乐高”般的灵活组装。据悉,奇瑞飞行汽车已经完成了首航。 广汽展区内,广汽集团旗下的飞行汽车品牌高域(GOVY)首次以独立品牌参展,展示了首款量产级多旋翼飞行汽车GOVY AirCar。广汽飞行汽车研发负责人、高域品牌创始人苏庆鹏介绍,对于搭载了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GOVY AirCar来说,方向盘从过去的标配变为可选配置,汽车只是它的底座,用户可以坐在机舱内,快速移动到下一个地点,也可以把飞行器换成5G医疗舱,实现功能转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国内飞行汽车研发的多家企业已进入适航取证冲刺阶段。沃飞长空已经完成了飞行系统、飞控系统及能源系统的技术验证,其有人驾驶模式试航审定成果领先,预计2026年取得适航证;峰飞航空则采用“先货后人”策略积累运营经验;吉利旗下太力飞车TF-1早在2019年就获得美国FAA轻型运动航空器适航证。 此外,与长安汽车达成合作的亿航智能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近日获得主管机构颁发的运营合格证(OC),下一步有望开启规模化服务。“飞行汽车不仅是交通工具的革新,更是低空经济新业态的重要载体。”中国自动化学会车辆控制与智能化专业委员会委员杨超表示,飞行汽车应用场景覆盖城际出行、医疗救援、即时物流等领域,展现了“空天地一体化”交通的广阔前景。 “从本届车展不难发现,从多元化的技术路线到各具特色的外观设计,飞行汽车及低空飞行器正在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曹鹤认为,本届车展是一个新的起点,这场跨越式的立体交通革命大幕已经开启。 汽车“上天”有天然优势 从车企到动力电池供应商、科技企业,都在布局飞行汽车领域。“这是因为飞行汽车与汽车在技术上同根同源。”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谈到,一方面,其底层技术相通。智能汽车的控制技术和关键硬件芯片、软件技术,都可以应用在低空飞行器上;另一方面,其供应链重合,部分汽车零部件也可以同时用在飞行汽车上。 现阶段,除了用于物流的小型电动飞行器,多数飞行汽车及低空载人飞行器的空中续驶时间都相对较短,约在数十分钟,距离能够实现跨城市通行的“空中出租车”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研发更安全、体积更小、更高能量密度的动力电池成为众多企业的目标。 为此,早在2024年10月,奇瑞就透露已在进行鲲鹏全固态电池研发,计划2027年批量上市。2024年11月,广汽集团称已成功打通全固态电池的全流程制造工艺,预计2026年正式装车。同月,上汽集团也表示全新一代固态电池计划2026年实现量产。赛力斯、长安、东风等车企也均表示正在开发固态电池。本届车展上,欣旺达展示的飞行汽车电池方案也颇为吸睛。欣旺达方面表示,公司具备研发、生产飞行汽车电池的能力,正在积极对接相关厂商。 调研显示,智能电动汽车与飞行汽车供应链的通用率约为60%~70%。其中,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BMS)、碳纤维、镁铝合金等轻量化材料、电驱动系统都可以通过优化适用于飞行汽车。如飞行汽车的顶盖、门、后窗框可以使用的航空级铝合金,通过汽车级挤压工艺,较传统航空部件降本40%。国内供应商将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技术转化为飞行导航系统,开发低空避障算法,可以适配飞行汽车在复杂的城市低空环境中飞行。 此外,飞行汽车企业还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飞行汽车的续驶里程。如小鹏汇天“陆地航母”采用六电机分布式动力系统,单电机功率150kW,通过汽车级域控制器实现旋翼动力分配,续驶达到100公里。奇瑞飞行汽车创新应用混动增程技术,在汽车发动机基础上增加航空级燃烧室,实现500公里超长续驶。还有国内企业自主开发的碳纤维模压工艺,将飞行汽车机身系统部件数量减少,重量降低60%,同时通过汽车级碰撞测试标准改良,使结构件抗冲击性能提升20%。大疆车载迁移无人机避障算法,为飞行汽车开发全向感知系统,可识别100米内鸟类、电线等障碍物,响应时间小于50毫秒。 正因为飞行汽车与汽车智能化、电动化相关技术存在一定关联度,也逐渐呈现出聚合型智能产业的特征。“汽车行业在人工智能时代出现了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趋势,即‘在路上’是智能汽车,‘飞上天’是飞行汽车及低空产业,‘立起来’是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张永伟认为,智能汽车产业正在进一步发展为聚合型智能产业。 向立体出行方案提供商转型 据摩根士丹利预测,2050年全球飞行汽车市场规模将达9万亿美元,中国市场占比将超20%。近期来看,低空旅游、应急救援与短途物流是飞行汽车的主要应用场景突破口。随着相关技术的持续演进,城市间100~400公里半径的“空中通勤圈”将逐步成型。 在政策层面,工信部《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明确,2024~2030年推进电动低空飞行器适航取证,国内已有17个省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上海发布《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目标是2027年核心产业规模达500亿元。相关部门启动低空开放试点,将逐步释放低空空域管理权限,为飞行汽车运营开辟空间。政策红利不仅吸引了资本涌入,近5年国内低空经济融资超数百亿元;也推动了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深圳、重庆等地正在规划建设低空飞行器起降场,构建“城市空中交通网络”。 而且,汽车与低空产业链的交叉融合正催生协同红利,共享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研发成果,降低了飞行汽车动力系统成本;复用智能汽车的AI算法与传感器硬件,加速了飞行汽车自动驾驶技术逐步成形;依托汽车经销商网络构建低空交通服务网点,将实现地空出行场景无缝衔接。“这种‘汽车+低空’的双轮驱动模式,正将中国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规模优势转化为低空经济的竞争壁垒。”在曹鹤看来,车企也正从“单一交通工具制造商”转型为“立体出行方案提供商”。因此,将来的车展逐渐演变成立体出行展也就并不意外。 不仅如此,飞行汽车将为产业变革、出行方式、市场重构等方面带来一系列新变化。“飞行汽车作为战略主赛道,将引发第三次交通革命。”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飞行汽车动力研究中心主任张扬军认为,一方面,飞行汽车核心技术涵盖动力推进、平台飞控与交通智驾三大领域,构成“三纵三横”技术体系;另一方面,低空经济是以新能源电动化、AI智能化、协同网联化“三化”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通过开发低空资源将构建立体出行经济。他强调,飞行汽车预计2030年形成示范应用,2035年实现规模化推广,最终催生10万亿元级市场。 当飞行汽车从实验测试走向商业化阶段飞行于城市上空,改变的不仅是出行方式,更是对未来城市形态、经济格局、出行理念乃至生活方式的重新定义。由本届上海车展逐步延伸的这一变革梦想,有望在不远的将来走进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