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按大家报的订单数算,全国汽车年销量能轻松凑够一个亿!”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的这句调侃,戳破了当下汽车行业订单数据乱象的“虚假泡沫”。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与2024年我国汽车年销量均稳定在3000余万辆水平。若以李斌的言论为参照进行推算,每1辆实际售出的汽车背后,可能潜藏着3个“注水”订单。如此夸张的数字反差,狠狠撕碎了汽车圈“数字繁荣”的假象,也让订单数据造假、玩“文字游戏”等行业沉疴再度浮出水面,引发公众对汽车市场真实生态的深度审视。 事实上,汽车行业的订单体系本就为数据“注水”提供了操作空间。盲订、大定、小订看似是消费者购车意向的体现,实则暗藏企业对订单数据的“精妙操控”。在盲订阶段,车辆配置、售价等核心信息尚未明确,企业便以“提前下单享专属权益”为噱头吸引用户。尽管承诺“不满意可随时取消”,但真实目的在于人为制造市场热度,为后续“高订单量”造势;在大定环节,消费者需支付3000至10000元不等的定金,多数企业会设置5天冷静期,这看似人性化的设计背后,最能反映真实购车意愿的“退订率”数据,却鲜有企业主动公开,成为数据透明化的盲区;而水分最大的当属小订,由于缴纳金额低、对消费者约束力弱,其退单率常年居高不下。然而,部分企业却将其视为“数据美化工具”,用以营造虚假市场繁荣。 这些层层嵌套的“规则设计”,既模糊真实消费意愿,又在无形中构筑起一座由虚高数据堆砌的“订单海市蜃楼”。笔者就曾被车企人员邀请参与“充数”下单,对方直言短期数据好看最重要;还有一些车企联合广告公司提前策划“小订过万”的营销噱头,将订单数字打造成发布会前的“政绩”;更有企业将订单任务摊派给员工、供应商和经销商,通过给未交付车辆提前购买交强险,将待售伪装成已售,炮制出“零公里二手车”的荒诞景象。 车企对“数字游戏”的执着,并非毫无缘由,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对造车新势力而言,漂亮的订单数据是吸引投资者的“敲门砖”,能为企业赢得更多融资机会与发展空间;从市场层面看,消费者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往往认为“卖得多的就是好的”,虚假的“爆款”数据能轻易引导消费决策。此外,部分企业将订单数据作为内部考核指标,为应付领导、彰显业绩,不惜在数字上“做文章”,将精力用在“造数据”而非“造好车”上。 然而,这场看似热闹的“数字游戏”,代价却需要全行业乃至消费者共同承担。当部分企业靠虚假数据获利,就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本分经营、专注产品的车企,会因“数据不好看”被资本冷落;消费者被“爆款假象”误导下单后,要么面临长达半年的提车等待,要么发现实际交付产品与宣传严重不符。长此以往,市场信任体系将逐渐崩塌。更值得警惕的是,虚假数据会误导行业判断,让企业难以把握真实市场需求,导致产能规划、技术研发与市场实际脱节,最终阻碍整个汽车行业健康发展。 令人欣慰的是,行业乱象已引发监管部门与行业协会的重视。今年3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关于规范企业数据发布的倡议书》,建议车企停用周销量榜单、改用月度或季度数据,从数据披露频率上减少造假空间;9月,工信部等6部门联合启动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将捏造虚假数据、选择性披露销售数据等行为纳入整治范围,为肃清市场不正之风提供政策支撑。这些举措犹如一剂“退烧药”,为降温订单“虚火”注入信心,也让行业看到回归真实竞争的希望。 在笔者看来,治理汽车订单“泡沫”无法仅凭单一主体完成,需多方协同、系统施策。从监管层面看,当务之急是建立汽车订单数据披露规范体系,明确小订、大定、退订率、转化率、上险量等关键指标的定义与统计标准,并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强化监督,对造假企业依法严惩,通过提高违法成本,让数据造假成为不可触碰的红线。同时,行业协会也应充分发挥自律作用,引导车企树立以产品力取胜的竞争观念,对严重违规企业进行行业通报,形成内部约束机制,构建良性内部竞争生态。 对车企而言,更需要转变发展思路,摒弃靠虚假数据博眼球的短视行为,回归产品本质与用户价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惟有将精力放在提升产品质量、优化用户体验和完善售后服务上,才能以真实的产品力和口碑赢得市场。毕竟,汽车不是快消品,几十万元的消费决策不该被虚假数据绑架。 此外,消费者也应提升辨别能力,不被虚假宣传牵着鼻子走。判断一款车的真实热度,可从3个维度入手:一是不可退的大定数据,这类订单更能反映消费者的真实购买意愿,企业操控空间较小;二是官方渠道发布的上牌量或上险量。车管所登记的数据是真实销量的“试金石”,难以造假;三是实际交付周期,真正的爆款车型往往因产能限制需要排队等待,若企业宣称“订单爆仓”却能让消费者即刻提车,其数据真实性便值得怀疑。 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真实透明的市场环境。虚假订单数据不仅影响消费者决策,更扭曲行业竞争逻辑。只有彻底浇灭订单“虚火”,让数据回归真实本质,让竞争聚焦产品本身,才能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推动车企沉下心来搞研发、谋创新,最终实现整个汽车市场良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