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研网CHEYAN.net 首页 资讯 行业数据 查看内容

从四大上市车企年报,看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41 0 2025-5-15 19:53 发布者: 茶林黄Charlin 原作者: 冯凉爽车研圈

近期,各大上市车企纷纷披露了2024年年报。其中,部分车企也发布了2025年一季度财报,但相对于季报来说,年报披露的信息更全面,也被业界称为解读行业发展的风向标。本期我们聚焦比亚迪、上汽集团、吉利汽车和长安汽 ...

近期,各大上市车企纷纷披露了2024年年报。其中,部分车企也发布了2025年一季度财报,但相对于季报来说,年报披露的信息更全面,也被业界称为解读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本期我们聚焦比亚迪、上汽集团、吉利汽车和长安汽车,四家头部上市车企,以2024年年报为主,从财务数据、技术创新能力、公司发展战略等方面入手,从中窥探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


财务指标:民营“进”,国/央企“退”


从主要财务指标来看,比亚迪无论在营收还是净利润上都遥遥领先。目前,比亚迪的营收来源除了汽车、汽车相关产品外,还涵盖手机部件、组装等,这部分去年为比亚迪贡献了1596亿元营收,占总收入的20.54%。不过,比亚迪的主要营收来源还是汽车和汽车相关产品,这部分业务占总收入的79.45%。

比亚迪2024年年报主要财务指标

在高营收的同时,得益于规模化效应和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比亚迪在2024年的净利润也达到了惊人的402.54亿元,同比增幅高达34%。在销量、营收和净利润方面,均位居行业第一。此外,凭借1335亿元的现金流,比亚迪也成为行业内拥有最强现金流的车企之一。

上汽集团2024年的营业总收入为6275.9亿元,同比下滑15.73%,同时,其2024年的归母净利润仅有16.66亿元,同比降幅高达88.19%。对于净利润的大幅下滑,上汽集团在财报中表示,主要是因为2024年整车销量同比下降,且受价格战等影响,公司销售收入减少,毛利下降。此外,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在2024年第四季度计提相关资产减值准备,导致投资收益同比大幅减少。

由于合资品牌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的集体下行,去年上汽集团实现整车批售401.3万辆,终端零售463.9万辆,均呈大幅下滑趋势。不过,值得肯定的是,其新能源汽车去年实现销量136.8万辆,同比增长近30%。另外,在欧盟提高关税等压力下,上汽集团去年在海外市场实现零售108.2万辆,同比增长2.6%。

吉利汽车2024年的财务数据值得肯定。2024年,吉利汽车控股集团完成销量217.6万辆,同比增长32%,超额完成全年200万辆的目标。

吉利2024年年报主要财务指标

得益于销量的上扬,吉利集团2024年的总收入也增加了34%,达到2402亿元;净利润为166亿元,同比增长213%,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85亿元,同比增长52%。同时,包括领克在内,吉利集团旗下整车的综合平均出厂销售价格同比上涨了2.9%,这在价格战激烈、内卷严峻的背景下,尤为难得。

此外,受规模效应、造车架构及技术提升带来的成本控制优化,吉利汽车整体毛利率同比增加了0.6个百分点,达到了15.9%。这一毛利率在自主车企中,仅次于比亚迪。

2024年,长安汽车全年实现销量268.4万辆,同比增长5.1%。在传统车企普遍面临较大压力的情况下,长安汽车在2024年实现了自主板块的稳步增长,合资板块的止跌回升,非常值得肯定。

2024年,长安汽车营收增长了5.58%,但净利润下降了35.37%,且其毛利率为14.94%,相较2023年减少了2.32%。从中可以看出,长安汽车去年利润的下滑,与毛利率降低、营业成本增加和研发费用投入增加等因素有关。

在现金流方面,长安汽车去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8.49亿元,同比减少了75.58%。对于现金流的大幅减少,长安汽车在年报中指出,这部分主要受供应商付款政策、付款账期和海外出口关税增加影响。

综合四家车企2024年的财务指标来看,比亚迪无论销量规模还是财务业绩,都大幅领先,充足的现金流更是其它车企难以企及的。此外,吉利表现也不错,营收、净利润均呈现大幅上涨趋势。与之相比,上汽和长安则表现出传统国/央企面临着“大象转身”的困境,一方面市场地盘在萎缩,另一方面需要投入更多资金与精力到各类创新技术的研发上。这样的处境,也使得国内车企整体呈现出民营“进”,国/央企“退”的特殊局面。


技术创新:注重研发,百花齐放


伴随汽车产业向智电领域深入推进,各家车企都将“技术创新”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这也使得国内车企无论在新能源还是智能化领域,都涌现出大批先进技术,为整个行业带来“百花齐放”繁荣态势。

2024年,比亚迪以542亿元的研发投入,跃居行业前列,同比增幅高达35.68%。截止2024年年末,比亚迪累计研发投入超1800亿元。

持续的研发投入,也使得比亚迪拥有庞大的技术研发团队和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目前,比亚迪有12万名研发工程师,并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积累了完善的技术矩阵,如e平台3.0 Evo、第五代DM技术、易三方等。此外,在智能化领域,比亚迪自研了车载计算平台,成立了感知实验室、端到端大模型团队、AI超算中心等。

上汽集团在创新技术的投入上也不菲。年报显示,其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累计投入超过1500亿元,形成了涵盖纯电、混动、氢能三大整车平台及电池、电驱、超混系统和智能车全栈解决方案的“七大技术底座”。

在智能化领域,上汽拥有“银河”全栈智能化解决方案,并深入推进“算法+软件+芯片”的协同开发,以及 AI 大模型等新技术的上车应用。

在研发投入上,吉利汽车的开支同样较大。其2024年投入总研发费用104.2亿元,相较于2023年上涨了33%。这些研发费用主要用于新能源和智能化技术的开发。

长安汽车去年研发投入65.05亿元,同比提升了8.79%。这部分费用主要用于新车型的开发,以及各类创新技术的研究,如新汽车电耗技术研究、整车铝合金应用全栈能力研究、飞行汽车关键技术研究等。

在创新技术方面,长安汽车采用自研与外部合作相结合的模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在新能源电池领域,其发布了无隔膜固态锂电池技术,同时,长安安天衡分布式电驱平台系列产品也得以顺利下线;在智能软件技术领域,其自主研发了长安天域 OS 操作系统、长安天枢大模型及全场景多模态 AI 座舱。


战略方向:收缩战线,优化成本


当前,面对国内需求疲软和国际环境的诸多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的车企选择战略收缩的方式予以应对。其中,上汽和吉利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明显。

对上汽集团来说,在 “内卷外压”的严峻挑战下,改革,势在必行。

去年,上汽集团提出重组大乘车板块,对乘用车分公司、上汽国际、研发总院、零束科技、海外出行等企业实施一体化管理,提高运营效率。

在推动自主乘用车加速发展得同时,上汽还进一步聚焦主业,实施一系列瘦身措施,如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实施生产布局调整、产能减压和机构精简;荣威和飞凡深度融合;上汽大通有序退出直营店,与南维柯集中资源开拓宽体轻客市场等。

同样,吉利汽车也采取了一系列“瘦身”策略,将吉利品牌旗下的新能源系列几何并入银河,吉利新能源聚焦打造吉利银河,并推出了全新智能新能源架构GEA架构。

今年2月,极氪与领克也完成了战略整合。此举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节省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极氪智能科技CEO安聪慧曾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在极氪和领克品牌整合后,双方研发投入预计将降低10%-20%,供应链成本下降5%-8%,产能利用率提升3%-5%。

不久前,吉利汽车又宣布计划收购极氪智能科技公司已发行全部股份,意在将极氪与吉利汽车实现完全合并。业内认为,吉利将极氪私有化,一方面将保护极氪在美股市场免受诸多规则的限制,另一方面也能优化吉利集团的资源配置,避免资源分散。

为了优化成本,上汽和吉利采取收缩战线的策略,而“成本杀手”比亚迪的优势在哪里呢?

毫无疑问,比亚迪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持续的研发投入带来的一系列创新技术,以及在供应链上的垂直整合能力。

创新技术方面我们已经在前文提及,在此不再赘述。

在零部件供应体系建设上,比亚迪牢牢掌控了电池、电机、电控及芯片等新能源车全产业链核心产品部件的自主研发和生产,同时采用市场化的方式激发供应链活力,打造内外竞争的开放生态,形成了业界领先、优势互补的核心级战略供应商。

可以说,依托销量上的规模优势和在产业链关键环节上的自主布局,比亚迪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这种成本优势又反作用于产品本身,使其在细分市场中显露出性价比优势,从而促成更大的规模效应,并带来更多的利润和现金流。


展望未来:加大产品投入,继续深耕海外市场


展望未来,各大上市车企一把手都做出了相对谨慎的决策,其中大都提到汽车产业正在进行的全面智能化变革,以及对海外市场寄予希望。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传福提到,2025年,比亚迪将紧跟市场趋势,持续推进多品牌矩阵建设,同时,加速业务出海进程。截至2024年年末,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全球6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吉利汽车在年报中表示,其预测2025年国内市场的汽车需求将保持稳定。在国际市场,中国汽车企业需要应对贸易壁垒和关税挑战。而人工智能的急速发展,正推动汽车行业进行全面智能化变革。

此外,吉利管理层于2024年共创了《台州宣言》,以此为指导,吉利汽车将围绕战略聚焦、战略整合、战略协同、战略稳健及战略人才五大战略,推进可持续发展。同时,其继续以技术作为核心基础持续创新,一方面不断提升整车架构、电子电气架构、超级电混、电池等现有技术。另一方面将人工智能生态深度融入到内部业务及汽车产品应用中,进一步完善旗下三大品牌的新能源智能汽车产品矩阵。

在全球化发展上,吉利汽车集团将继续扩大不同地域的市场,并基于不同的市场采取针对性战略,进一步增加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出口。

对上汽集团来说,虽然其营收和利润都在走下坡路,但依托多年的市场和技术积累,以及深厚的造车底蕴,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竞争力,如深厚的产业链体系、创新技术布局,以及开放的生态链资源合作等。

去年,上汽集团的海外业务欧盟提高关税等不利影响,但其在欧洲市场依然创下了超过24万辆的销量。未来,上汽集团表示其依然会积极拓展海外新市场,持续推进海外车型的焕新升级。

目前,长安汽车正在深入推进第三次创业——创新创业计划,持续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这种持续迭代的“创业”精神,对一个老牌央企来说,实属难得,也将推动其更加重视科技和创新能力。

2025年,长安将投放多款全新及改款产品,其中全新新能源产品有7款。同时,长安汽车继续夯实燃油车产品基盘,通过动力多元化打造产品竞争力,将推出长安引力 CS75PLUS、CS55PLUS、逸动等 6 大产品的改款车型。

在海外市场,2025年,长安将加快海外产品布局,计划推出深蓝S05等全球化产品,并在东南亚、欧洲、中东非、中南美等高速增长区域市场导入 12 款产品。

可以看出,尽管行业普遍面临较大压力,但自主品牌销量的持续增长,还是让主流车企面对未来表现出谨慎乐观的态度。


写在最后


2024年,在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环境下,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刺激了消费潜力释放,也推动中国汽车产业销量规模迈上了3143.6万辆的新台阶,同比出现了4.5%的增长。当然,这一增长背后,我们也应看到价格战的惨烈,以及广大车企间越来越明显的分化趋势。当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首次站上1000万辆大关,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提升至65.2%时,表明中国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占据优势地位。

然而,我们更应该看到,中国品牌内部的竞争依然激烈。从对比亚迪、上汽集团、长安汽车和吉利汽车,四家中国主流上市车企2024年的年报分析来看,其表现出行业新旧动能转换加速,昔日拥有“利润奶牛”之称的合资品牌逐渐在竞争中丧失主动权,这也导致了首批开启“合资造车”的汽车集团,如上汽集团这样的老牌国企,在净利润方面极速下滑。

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传统车企纷纷举起“改革”的大旗,或收缩战线,聚焦主业;或整合产业链,加大成本控制能力;或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共同把蛋糕做大。不同车企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了一条更切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2025年,市场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但利用技术创新为用户创造价值,是企业经营中不变的真理。只有坚持了这一原则,各大车企在年报中提出的扩大全球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都不是空谈。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全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言论 登录立即注册

相关阅读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