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维修业,提起上海幼狮汽车销售服务公司总经理陶巍,几乎无人不晓。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大国工匠”称号、国际“汽车维修高级教官”称号……加诸在他身上的荣誉数不胜数。 初见陶巍时,这位汽修界传奇人物,颠覆了我对行业巨擘的固有认知。想象中应是手持扳手的沉默匠人,却在握手瞬间展现出技术布道者特有的温度——他的眼神里既有面对发动机舱时的锐利穿透力,又带着解读机械密码的诗人气质。在茶香氤氲的交谈中,这位“机械诊疗室”的掌门人徐徐展开一幅中国汽修行业的动态画卷。 汽车维修领域的匠人精神 作为新中国汽修行业的“技术活化石”,陶巍用40多年的光阴铸就了匠人精神的丰碑,其职业轨迹深刻折射出一个时代的产业嬗变。 在计划经济年代的“技术攻坚期”,他凭借“俄文手册现学现用”“车间灯光下的故障推演”等非常规学习路径,突破外国技术封锁,硬是将苏联援建车辆的维修时效大幅压缩;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技术输出期”,他主导的“劳斯莱斯轿车全系统修复”案例,不仅让上海滩唯一经典名车重获新生,更作为新中国汽修技术实力见证被《时代周刊》专题报道;在外事服务领域的“技术博弈期”,从日本皇室座驾的“熄火迷局”到克林顿防弹轿车的“传感器危机”,他用“望闻问切”传统技法结合现代诊断设备,多次在外事服务中力挽狂澜,为国家赢得技术尊严。 从一名普通汽车维修工成长为行家里手,40多年来,陶巍用行动对“工匠精神”给出了富有行业哲思的诠释。“真正的匠人精神,在于超越功利主义的价值追求。我们虽非汽车的设计者与制造者,却承载着让精密机械重现生命活力的使命。每个螺栓的扭矩、每道油封的密封性、每个传感器的反馈值,都是对原厂工程智慧的致敬。现代汽修匠人应当扮演技术翻译官的角色,将机械语言转化为可感知的服务价值,在毫米级的精度追求中,让经典设计焕发新生。”这种以“技术伦理”为基石的工匠精神,不仅重构了汽修职业的价值坐标系,更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精神范式。 扶贫传技的坚守者 在拜访陶巍时,刚好有来自绥江县职业高级中学、广南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云南红河技师学院等的6名学员在上海幼狮高级轿车修理有限公司培训,“他们在经过两年的培训后,便会回到当地的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可以将在我们这边学习到的技术,在当地很好地传承下去。”陶巍相信,教育讲究的是传帮带,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同样如此,“要让他们有信仰,沉下心,扎实走好每一步,只有这样,他们以后教出来的学生才不会走样。”这种文化自觉转化为教育实践时,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通过“两年制全脱产现代学徒制”,来自云贵高原的职教种子正在上海幼狮的温室中破土,他们系统学习从蒸汽朋克时代的机械美学到智能座舱的二进制语言,在导师团队的“技术陪护”下完成从学徒到“双师型”教师的蜕变。这种“技术传帮带”的链式反应,正在西南边陲催生出新一代汽修教育生态系统——云南红河技师学院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已成为区域技术辐射的“源点”,其培养的学员如同技术蒲公英,将带着汽车文化的基因扎根乡土。 “我要求他们在回去前独自完成一辆老车的修复,这能很好地考核他们学习机电维修和车身修复的成果,我将其称为‘老车复活计划’。”陶巍介绍道。“老车复活计划”要求学员独立完成具有30年以上车龄的经典车型修复,从发动机舱布线到内饰部件复原,均需达到博物馆级工艺标准。这项融合机械精度与艺术审美的终极挑战,既检验技术整合能力,更培育人文匠心。在实训基地的展示区,多台修复完成的经典老车成为最佳教学样本,这些被赋予新生的机械艺术品,无声诉说着技术传承的深层价值。 不止在实验室,在云南红河州的梯田旁,在新疆喀什的胡杨林深处,陶巍发起的“车轮上的乡村振兴计划”正在改变技术荒漠的生态。通过“师承工坊+移动实训车”的创新模式,其团队已培养几百名乡村汽修技术骨干,让先进故障诊断技术扎根乡土。当目睹那些曾被视作“废铁”的老旧汽车在学员手中重获新生,这位善用技术写诗的行业巨匠,正用实际践行着“修车即修心,授技即筑梦”的乡村振兴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