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经验] 职场成长模型的核心要素

[复制链接]
查看3944 | 回复0 | 2020-3-14 22: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1、职场能力精进的两个方面
一个人要保持自己的职场能力不断精进,一是要保证自己能力本身不退化,二是要对自己所依赖的支持系统有清醒的认识。就是要自己明白有些事情办成不是因为能力高,而是依靠了所在的位置。 我们要做到既不高估自己,也不低估他人。
2 、职场“燃料”的三个来源
职场燃料就是在职业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的前进动力。职场“燃料”大概有3个来源:
A 可迁移的技能 是指你在职业生涯中获取并拥有的各种基本能力,比如解决问题的能力,说服式沟通技巧;
B 有“意义的经验” 这种有意义的经验不一定是通过到处跳槽获取的,如果你具有开放性和耐心,在同一家公司也能拥有丰富的经验;
C 持久的关系 包括了职场生涯中与你有密切关系的各类人与资源关系。
3 、像远离毒素一样远离领导
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下,很多组织都在快速变化,比如互联网公司就可能面对每天都要升级迭代。在这种组织,下属就应该像远离毒素一样,去远离领导。 传统组织中,下属一有想法就跟领导说。但在快速变化的组织中,这种做法是有问题的。这时领导经常会扮演评价者角色,问下属几个评价性问题。下属回答不上来,新想法可能就会被领导扼杀掉了,或者是迟迟不敢再上报。 但是如果过了一段时间,领导发现竞争对手做出了类似的产品,反而还会训下属怎么没及时去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企业文化,阻碍公司的创新火种。
4ca8026abe6947c278f5_1200x800.jpg
4、 跳开群体判断自己
很多人习惯用同伴群体的判断评价自己是否成功,这其实会将自己引向一条大家都熟悉的路。这时,个体一定要跳出群体来,在确保自己在追求的东西是你想追求的东西之外,还要追求非标准的、别人无法指手画脚的东西。
5 、 让别人更好接受你的方案
当拥有一个不错的方案想让团队接受时,你就要巧妙地影响别人。 比如可以说“如果暂时没有更好的办法,要不先听听我的方案”,而不能说“没办法,按我这个来吧”。 这样大家接受你方案的可能性会大了很多,而且大家还会主动帮你在执行过程中慢慢改进。
6 、 跟别人问建议的好处
跟别人谈话,多问问对方对你目前正在做的事的建议,是很有好处的。
一来有的人的确想给你建议,只不过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有的建议当面说出来,就是善意的建议;而在外面对其他人说,那可能就是负面的意见了。  二来让别人知道你在干什么,他们就会对外推广,日积月累就是巨大的营销力量。
7 、 善于取舍是职场成功的关键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管理学教授莫顿·汉森在他的新书《征服职场:看达人如何做得少反而做得更好》中指出:工作中更为成功的人所具备的共同点是特别善于取舍,而不是更加努力工作。 他的研究团队对5000位职场人士进行了5年的跟踪调查。他们发现职场中最出色的人的共同点,并不是拥有更好的组织能力,或是知人善任的能力,而是他们都善于取舍。天赋、努力和运气当然也重要,但并不像善于取舍这样重要。
8 、 经济下行时,心态可能更好
研究发现经济不好的时候,**的人反而更少。这是因为这时候不成功,人们可以把原因推给整个社会经济不好,而不是你个人能力不行。但经济好的时候,**的人反倒变多了。这是因为这时候再失败,人们就不能把失败推给经济不好了。 从这点上来说,悲观主义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它可以通过降低对正常状态的预期,把自己从自我中心主义当中解放出来。
9 、 分解习惯有助于养成习惯  
计划制定得很好但往往坚持不下去,是很多人的困扰。但是如果把一件事拆成无限小,要求自己每天执行,就会显得容易得多。也就是把一个大习惯,分解成微习惯。 微习惯最大的好处是,完成任务非常简单,能减少内心的抵触情绪。而且因为没有心理负担,我们反而可能做得更多。我们还可以在每次微习惯完成后,给自己设置“奖励机制”。因为微习惯很小,往往不能在短时间内给你带来巨变。而有了奖励机制后,你会更愿意坚持。 纽约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加布里埃尔·厄廷根(Gabriele Oettingen)发现,积极的想法有时反而会引发不快乐,因为我们只把目光聚焦在理想的结果上,却忽略了实现结果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在过程中很容易失败,从而引发失落。而用拆分目标法来分析和制定一套方案,会帮你更容易实现目标,从而带来更多的满足和快乐。  
10、 想象也可以帮助获得成功
科学家们发现,我们的大脑很难区分出记忆中的事件是现实的还是想象的。通过想象,人们可以树立信心,并且有意识地让自己记住面对特定情况时该怎么反应。 如果把这种方法用在职场上:假设你将要参加一场重要的面试,你可以准备好常见面试问题的答案,然后想象自己坐在房间里看看自己如何回答。你所想象的场景越接近现实生活,就越能表现好,从而越能获得成功的机会。
11 、 职场中的嫉妒心理
哈佛商学院的助理教授艾莉森·伍德·布鲁克斯(Alison Wood Brooks)通过研究,把职场上的嫉妒分为两种:“恶意的”和“良性的”。 恶意的嫉妒很糟糕,比如有人被提拔了,某个同事的反应是盲目的愤怒,这就会影响团队的士气;但良性的嫉妒对个人和团队来说都是有利的,比如有人被提拔之后,其他同事不仅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并且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 那怎么把第一种嫉妒转化为第二种呢?研究人员发现,一个办法是让成功的人进行适当的自嘲,这样就不会显得他很自大。具体来说,就是要公开谈论自己的失败。当一个人这么做的时候,其他人的嫉妒心就会转变为一种类似于上进的心理。 当他们相信,自己身边这个人的成就是靠不懈的努力才实现的,他们就倾向于相信自己也能够做到,这会让每个人都更努力地工作。研究者建议,当同事祝贺你的时候,你可以表示自己一路走来并不容易。然后,你可以谈谈成功路上的一件负面小事,比如早期要求升职被拒,或者上司曾经严厉责备过你。
3bda226abe713fd86981_1000x750.jpg
12 、 聪明地思考与愚笨地做事
写过畅销书《谷歌的断舍离》的辻野晃一郎认为,这个世界上聪明人非常多,但能够把想到的事情坚持做到最后的人很少。越聪明的人,在碰壁时越擅长用很有说服力的说法解释做不到的理由,然后立刻放弃,或者把包袱甩出去。 还有一种聪明人,他们经常有各种独特的点子,但下一秒他们的兴趣立刻转向别处。结果,那些灵感一闪而过,并没有得到实践。 聪明思考固然重要,但愚笨地践行并最终获得成果需要执行力和耐力。这两种能力正是成功人士与普通大众最明显的区别。
13、 弱连接的重要性  
大部分人都很重视强连接,但是很多人的成功实际上都得益于弱连接。也就是说,不常见面的人很多时候在一个人的成长中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某些人的成功所贡献的力量中,不常见面的人比每天见面的人帮助更大。 美国斯坦福大学人文与科学学院社会学教授格兰诺维特认为,强连接的朋友之间往往形成的是非常相似的“社会结构区块”。所有人在认知上、信息上都是相似的,共享的东西很多,所以交流起来不容易带来新的、重要的东西。 相反,如果是来自不同社会结构区块的人之间建立联系,就形成了弱连接。而弱连接可以带来新的信息,也会附着更大的价值。这就像两个星系:在某一个星系的人如果能够联系上另外一个星系的人,那个人可能会给前一个人带来完全不同的圈子、完全不同的机会、完全不同的资源。
14、个人成长模型
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把人的成长分为“内在的成长”和“外在的成长”。 他认为,人的成长首先是自己内在能力和做事情的技术在成长,这就是“内在的成长”;而当个人能够做好事情时,就会得到组织的赏识,会得到晋升和提拔。职位和任务的变化就表现为“外在的成长”。 德鲁克把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比喻为一种螺旋式循环上升的过程。最开始的起步是“专注工作”,专注工作的目标是“胜任工作”。而能够胜任工作,就意味着可以“负起责任”。最开始负起责任就是管好自己,而不是带一个团队。当个人能够熟练地负起责任之后,就会再上一个台阶,内心开始“拥有自信”。 所以,“专注工作”“负起责任”和“拥有自信”,被德鲁克称为职业生涯循环中的三个核心要素。一个成功人生,就是把德鲁克循环不停地转起来,让这个循环越来越大。
15、 学习如何才能有成果
学习要有成果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讲:
第一是足够的勤劳, 花的时间也要足够多。
第二是要追求效率,不能只花时间而没有效率。 如何有效率呢?首先要构建学习和实践的平台,其次要能够跟高段位的选手去交流,再次要学会归纳总结。归纳得越好,自己融会贯通的可能性也越高。
16、 为何要制定日程表
制定好日程表至少有两个好处:首先,它能减轻认知负担,有了日程表,你就不用去想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其次,它能让你摆脱价值低的工作。 《哈佛商业评论》的一项研究显示,知识工作者41%的时间都浪费在价值低的工作或者没必要做的工作上,而规划时间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17、 跳槽与薪资提升
西班牙马德里IE商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平均年龄30岁的年轻高级人才,3/4的人从事一份工作期间都会发送简历、联系猎头、接受面试,每年至少一次。近95% 的受访者会定期进行求职相关活动,如更新简历、搜索潜在雇主信息等。他们平均工作28个月后就会离职。 研究人员将不断跳槽的管理者的薪资记录,与没有跳槽的同僚做了比较,发现每次跳槽都会带来明显的涨薪。因此,跳槽实际上是促使他们薪水提升的最大因素。这一点与过去的认识明显不同:长期以来,跳槽都被视为会降低薪资提升。
18、 多任务对效率的损失
根据麻省理工学院的神经学教授厄尔·米勒的研究: 同时专注于两件事情会超过人类大脑的处理能力,特别是当人们试图同时做两件相似的事情时,就会竞争使用大脑的某些部位,都想得到更多的关注,结果反而降低了大脑的工作效率。 同时,根据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克里夫·纳斯的研究,在多任务处理实验中,神经回路需要进行浏览、略读,然后才能扩展加强处理多任务的能力。但与此同时,深入阅读和思考的持续专注能力被削弱了。也就是说,我们即便能提高自己同时处理多任务的能力,但事实上处理的事情越多,专注越少,会妨碍深入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19 、工作效率提升的三个要点
硅谷知名孵化器YC总裁山姆· 阿尔特曼(Sam Altman)谈到了他对效率提升的三个要点:一是确保做完重要的事,二是别在蠢事上浪费时间,三是列大量的清单。 他自己是一个清单狂人,会列出每年每月甚至每日要完成的任务列表,帮他排空大脑进而能更加专注。这样完成一件事后,他不会陷入“接下来要做什么”的状态,看着一个个任务被划掉也让他感觉更好。列清单的时候,阿尔特曼会先写下想完成的事项,随即给它们划分出优先度,琐碎的小事会尽快完成。
20、关注结果是对风险的规避  
在职业发展或者人生规划中,很多人很难做到不关注结果。很多人会拿设定的结果,来判断当前的事情值不值得做。为什么我们会愿意用结果来反推决定正不正确呢? 原因是人们希望能理解和把控这个世界,接受不了随机性,规避风险。
(本文来源:世界经理人 作者:杨硕)

车研会员,开心每一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