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生] 知识的滚雪球效应:高效学习的底层方法

[复制链接]
查看4329 | 回复0 | 2021-9-21 22:5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有本书叫做《滚雪球》,讲述的是巴菲特 78年人生中最触动人心的故事,分享了他60多年商业和投资生涯中最宝贵的经验。

这本书你可能没看过或没看完,但如果你吃透了这个书名——滚雪球,这本书的价值你就已经吸收了一大半。

巴菲特的滚雪球,大部分人理解的是财富的滚雪球。但财富滚雪球的背后,其实是知识的滚雪球。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知识的滚雪球效应。

01 万千智慧,始于记忆

我最近在读的一本书,叫做《认知天性》。这本书是美国11位认知心理学家,耗时10多年心血合作完成,一经出版,就连续4年蝉联亚马逊认知心理学榜首。

这本书的主题只有1个:如何才能更高效地学习,墙裂推荐。

打开这本书的第一页,你就会赫然看到这么八个字:万千智慧,始于记忆。

第一次看,我十分不理解。

在大部分人的认知里,死记硬背并不是一个值得提倡的学习方法,为啥这本书开篇就引用了这句话呢?难道要学习好,就必须要记忆好?

等把全书读完,做完读书笔记,我才发现这八个字何其正确,甚至可以再夸张点:万千智慧,只是记忆。

比如,同样一道数学题,为什么有的学生能解出来,有的解不出来?

有的人会说,因为这些学生更聪明啊。

这显然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根本。

这些学生之所以能解题,在于他们能找到更多的“线索”或“已知的条件”,并发现这些线索或条件与答案的关联路径。

他们为什么能做到呢?

正是因为他们有更多的长期记忆。

这里面要科普下两个词: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

——短期记忆的实质是大脑的即时生理生化反应的重复,是数量最多又最不牢固的记忆;

——而长期的记忆则是大脑细胞内发生了结构改变,建立了固定联系,更加稳定且保存时间更长。

我举个具体的例子:

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20210917-8768f695e0d90a28_760x5000.jpg

注:n为多边形的边数。

当我们上完数学课,只记住了这个公式本身,而不知道它的推导过程,那这个记忆就是一个短期记忆,只是我们大脑里的一个碎片,没有与其他知识获得关联,非常容易被遗忘。

但如果我们知道了这个公式的推导过程,我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在我们需要通过这个公式去解决其他数学题的时候,我们也能更快地调出这个记忆(因为是经过我们理解后的记忆,运用起来也将更加自如)。

顺便说一下,这个公式至少有4种推理方法,最简单的是下面这种:

如下图1所示,取多边形上任意一个顶点,连接除相邻的两点,则多边形的内角和可转化为三角形内角和之间的关系,即六边形ABCDEF的内角和等于4个三角形内角和之和:4×180°,从而边数为6的多边形内角和为(6-2)×180°=4×180°,再列举其它多边形可以归纳总结出n边形内角和为(n-2)×180°

20210917-07edcb469b7b2865_760x5000.jpg

同理,在职场中,那些三下五除二就能看清问题的本质、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的人,不是生来就这么厉害,只是比其他人有着更多的长期记忆。这些长期记忆,在认知科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心理表征”,此处可参见《真正的高手,都在刻意练习(干货收藏)》

02 学习是一个不愉快的过程

此处,我要花一点篇幅,对“寓教于乐”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我特地去百度了下寓教于乐的含义:

20210917-7e5a5a736c2989e5_760x5000.jpg

把教育跟娱乐融为一体,使人在娱乐中受到教育。

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玩也玩到了,学也学到了。

可现实永远是残酷的。

在美国,有一帮研究人员专门对这个观点进行了实验,在研究了学生对电视、广播和报纸上的新闻做出的不同反应后得出结论:

学生对于报纸新闻中出现的人名和数字做出的回答正确率最高。

你可能会说,这个实验比较片面,毕竟很多电视节目又没什么营养。

那我们再说说一种电视节目:纪录片。

很多纪录片里讲了真正的科学知识,甚至有的还提到了逻辑性很强的理论,有的还有数据,我怎么就不能从中学到知识呢?

没错,你看完任何一个纪录片后都会有一种获得知识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很有可能是错觉。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这本书里特别提到这个问题。

有人说“当信息通过戏剧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学习的效果最明显”。可是波兹曼列举了各种研究成果,发现这句话纯属扯淡,因为事实证明电视上的信息很难被记住:“51%的观众看完一个电视新闻节目几分钟后无法回忆起其中的任何一则新闻…普通的电视观众只能记住电视剧中20%的信息…”

如果你想学点知识,最好的办法是找本书——最好是正规的教科书或者专业著作—然后老老实实地找个没有人的地方坐下反复读,而且还要自己整理笔记,甚至做习题获得反馈。如果你坚持不了8分钟,你不适合学这个。

学习一定要练习,而练习需要重复,而重复一定不好玩。教育需要全面,而娱乐一定只关注其中好玩的部分。所以娱乐跟学习必然是不相容的,如果你是在娱乐就不是在学习。你可以用娱乐的手段号召人去学习,但娱乐本身绝对不是学习。

03 知识的滚雪球效应——找到赛道

巴菲特实现了财富的滚雪球,一段时间内,成为世界首富。

我也想请你闭上眼睛,做一个思想实验:假设你已经拥有了人类的所有智慧,想象下那时候会是什么场景?

我想,你一定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间还能对人间烟火应对自如。

但问题是,你不会突然变得这么厉害,一下子把全人类的智慧都装进了大脑,你肯定是经历了一个积累的过程。

这个过程和滚雪球很类似。

要将雪球滚大,有两个必要条件:

第一,找到一条有雪的滑道;

第二,滚起来,持续滚、加速滚。

要实现知识的滚雪球,你就需要找到自己的赛道、并最高效地吸收领域内外的知识,被你吸收掉的知识会相互抱团、融合,形成更大的雪球。

这个过程用认知心理学的术语来解释,就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广泛地学习,构建更多的神经元连接。

随着更多、更合理的神经元连接的形成,纵横交错,犹如在我们大脑中形成了一个大大的知识雪球,我们就能在自己的赛道内,得心应手,成为领域内独一无二的高手,这就是知识的滚雪球效应。

无独有偶,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也提到了类似的效应,他把称为lollapalooza效应,查理芒格称自己这辈子都在寻找lollapalooza效应(相互强化并极大地放大彼此的效应)。

20210917-ab983db38df86cde_760x5000.jpg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

杰杰克·韦尔奇说过这样一句话:

把你的生活想象成两条公路,一条路上代表着你擅长的事情,另一条代表着你喜欢做的事情。现在,想象一下这两条公路交叉的情景。你的幸福与你的能力实现了交叉,这个交叉点,就是你构建职业生涯最理想的地方。

杰克 韦尔奇

后来有人在这个基础上,又加了一个能赚到钱。他们认为,如果有件事情,既是我们喜欢的、又是我们擅长的,同时还能赚到钱,那么这件事情就是我们的人生目标(这件事情有一个名字,叫Ikigai)。

20210917-9d2b481f9b834e0c_760x5000.jpg

这个观点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这样的事情确实不好找。

我今天要说一个不一样的观点。

我们能在一个领域发展到什么程度,在初期,智商可能是决定性因素,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兴趣的作用可能就越来越大,因为兴趣可以在相当的程度决定谁能坚持下来。

2011年,“虎妈”这个词突然火了,“虎妈”的真名叫蔡美儿,是耶鲁大学的法学教授。在她出版的《虎妈战歌》一书中,她发明了“虎妈”这个词。在这本书的第1章第1页上,是大儿女和小女儿永远不能做到的一大串事情,包括:除了钢琴和小提琴,不许学任何其他乐器(大女儿学了钢琴,小女儿学了小提琴),蔡美儿每天会监督3-4个小时,有时是5个小时。

在“虎妈”的强势管教下,小女儿在小提琴上进步神速,但遗憾的是,她很快对她的妈妈说:“是你选择的小提琴,不是我”。十三岁时,小女儿已经放弃了她大部分的小提琴课程。蔡美儿在她著作的结尾处坦诚反省,她想知道,如果允许小女儿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她是否还会继续演奏生涯。

《成长的边界》

那么我们又该怎么解释兴趣这件事情呢?

科学家们通过对很多“同卵双胞胎”长达几十年的观察(这些同卵双胞胎出生就被遗弃,被背景完全不同的家庭收养)发现,哪怕家庭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一对同卵双胞胎小时候的行为,以至于他们可能会有不同的爱好和个性,但等他们长大之后,他们的先天特征会越来越明显,他们在摆脱家庭对“真实的自我”的影响。

也就是说一个人爱好什么、喜欢干什么,能死心塌地地在什么方向坚持不懈,基本上是天生的。

有一个理论认为,自然选择给了每个人不同的基因,而人可以出去寻找自己的基因所喜欢的环境,基因决定喜好,喜好决定我们追求什么。

04 知识的滚雪球效应——高效学习

这里就可以用到《认知天性》这本书的研究成果了。

在这本书中,作者将人们学习的过程总结为三个步骤:编码——巩固——检索,我分别解释下这3个词的含义。

——编码:大脑将感知到的东西转化为化学或生物电形式的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形成心理表征。大脑的这个转化过程,人类还不能完全理解。

比如,你想学溜冰,在看到教练的示范后,你的大脑就会对教练的动作自动进行编码。

巩固:编码到大脑里的东西,一开始以短期记忆存在于大脑之中,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就叫做巩固,巩固的主要方法是大量练习。

光看不练是学不会溜冰的,你必须得练,练很多基础动作,比如正蛇、正剪、后蛇、倒剪等,将很多动作形成你的肌肉记忆。

检索:大脑调用知识的过程。如果将巩固比喻为在训练时下功夫,那么检索则是如何在比赛中将训练的成果发挥出来。

练着练着,你会发现你溜冰的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稳,还能根据场上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动作调整(比如被别人超越你会去压弯、占内道等等)。

20210917-86a3f0d59d7e2d19_760x5000.jpg

对滚雪球来说,在同一个滑道里,雪球滚动的速度越快,雪球变大得越快。这一点也适用于知识雪球,但不同的是,在学习上,慢才会快。

不妨做一个简单的问答题:你是喜欢一篇排版正常,字体清晰的文章,还是想看一篇字迹模糊的文章?

你一定会选择前者。

但科学研究的结果,和你的看法恰恰相反。

研究人员做过一个实验,让两组人员分别阅读同一篇文章,但给第1组人员的文章排版正常、字体清晰,给第2组人员的文章文本稍有模糊、有些字体略微难以辨认。

研究人员随后对两组人员阅读效果进行了测试,结果是第2二组的人员反而能够更好地回忆起文章的内容。

研究人员发现 ,在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增加困难,干扰了学习的流畅性,但这种困难会让学习者更努力地构建一种合理的解读。也就是说, 我们在学习某件事物所耗费的努力越多,我们就学得就越扎实。

这个现象,认知心理学家把它称为“合意困难”。

合意困难即合乎心意的困难、适度的困难,由心理学家比约克夫妇提出。一般指在学习中设置一些的“有益”困难,增加合理的难度,能让学习效果更准确、更持久。

在说有哪些“合意困难”的学习方法之前,我们先说一种“非合意困难”的学习方法:重复式学习,一种非常低效但又被用得最多的一种学习方法。

回想下,你在中学里早读课的情形。

所有的学生对着课本,一遍又一遍的重复阅读课文,仿佛每读一遍,就强化了一遍记忆。这种方法已经被证明是非常低效的。

研究人员做过一个实验:

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在阅读过学习资料后立刻重新看一遍,另一组则只看一遍学习资料。

两组学生在看完资料后马上接受测验,念两遍的学生要比念一遍的学生成绩稍好。

不过如果把测验的时间延后一些,立刻重复阅读的好处就体现不出来了,两组人的表现都处于同一水平。

也就是说,重复阅读确实强化了我们短期的学习效果,但从长期来看,几乎没有任何作用。重复练习会形成一种“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知识”的假象。

要让学习更高效,就必须让学习变得不那么容易,在学习的过程中花费的心血越多,学习成果才会更牢固。

《认知天性》这本书介绍了几种“合意困难”的学习方法,在这里我重点介绍其中的3种,分别是:间隔练习法、多样化练习法、检索法。

我一个个说。

①间隔练习法

所谓间隔法,就是在学习中,将需要练习的内容在每次练习之间留有间隔,不要搞集中突击学习。

比如,你打算花30分钟去记忆一篇文章,你最好不要集中30分钟一遍一遍读,而是将30分钟分为3个10分钟,这么做的效果更好。

研究人员做过一个实验,挑选38名住院外科实习医生,这些医生被安排学习有关显微手术的四节小课,内容是如何把细小的血管重新连接起来,每节课都有教学内容,之后是一些实践。

一组医生在一天内就上完了全部四节课,另外组医生也上完了同样的四节课,不过每节课之间有一周的间隔时间。

在课程结束一个月后,研究人员对这两组医生进行评估,结果发现,无论是在哪个评估环节,每节课之间有一周间隔的医生,其表现都要超越另外一组医生。

《认知天性》

为什么间隔练习比集中练习更为有效呢?

可能是因为向长期记忆中存放新知识需要有一个巩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记忆痕迹(大脑中有关新知识的心理表征)得到加深,被赋予含义,并和已知联系起来——这个过程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

快速频繁的练习会产生短期记忆,持久记忆则需要花时间进行心理演练以及其他巩固过程,因此有间隔的练习更为有效。

②多样化练习

所谓多样化练习法,指在不同场景、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同一个内容。

研究人员做过一个实验,让两组孩子将沙包投进篮子。

第1组孩子在距离篮子3英尺远的地方投,第2二组孩子从2英尺远和4英尺远的地方投。12周过后,让这些孩子接受测验,把篮子摆在距离他们3英尺远的地方。

你猜哪一组投得更准?

答案是第2组,而且投篮最准的孩子出现在第2组,但他们从没练习过在3英尺远的地方投篮。

研究人员于是得出结论:通过难度较低、集中式的练习学到的东西,被编成了一个更简单、相对来说更直白的心理表征。相比之下,多样化、难度更高的练习需要耗费更多脑力,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东西会被大脑编成更灵活的表征,适用范围也会更广。

放在我们实际学习中,同一个知识点,在课堂上看老师演示一遍,这是视觉;回到家自己精读课本,这是读写;下堂课再动手操作一遍……这样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同一个内容。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有些特定的内容只适合特定的方法。

③检索练习

上面的两个练习方法发生在学习步骤中的“巩固”阶段,我们通过巩固,将短期记忆变为长期记忆。但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记忆,而是为了运用。

所谓检索,正是我们对知识的运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提取记忆,故叫做检索。

认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检索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并为其取了一个名字「检索练习」。

有哪些比较好的检索方法呢?

考试、运用、输出。

先说考试。

一提到考试,很多人就嗤之以鼻,马上和“应试教育”扯到一起。

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材,多安排几次小测试,就能让学生的成绩得到提升,长期看,他们掌握的知识也更加牢固。

这给我们的启发是,与其花很多时间去背书,不如直接把书后面的课后习题做一遍效率高。

说到这,你应该明白了为什么很多学习课程会给我们留课后作业。

这时候,千万不要一边翻资料一遍答题,这么做等于省去了大脑调取知识的环节,对学习效率的提升没有任何帮助。

即使你答错了,再去看答案,也比直接看答案效果更好(有时候你还可能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对于职场人士来说,没有人会给你安排考试,那怎么办呢?

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

看完一本书:书的主题是什么、逻辑是什么、有哪些亮点、和我看过的其他书有什么关联;

学完一门课:课程的逻辑是什么、哪些可以马上运用、哪些还需要进一步论证;

反思:今天哪些事情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为什么会这样,有没有更好地处理方式,哪些思维/原则需要更新?

……

我们再说说运用。

我最近在学英语,前几天被辅导老师灵魂一问:“You need someone to talk with you to see If you can really say sth”。

这是大部分人学英语的通病——没有学习环境,这是死穴。除了强迫自己用英语和自己对话外,我到现在也没想到更好的办法。

毫无疑问,和老外对话是学习英语的最快方法。因为这个过程,你需要大量调用你的知识储备,越调用、效率越高,等你实在调用不出来的时候,外部的环境会迫使你快速学习、快速检索,这个过程,效率极高。

再比如,沟通。

很多人说要改善沟通,你即使把《非暴力沟通》、《关键对话》这些书看烂了,但就是不去实际操练,你还是成为不了沟通高手。

书上看到的各种模型,一开始都是短期记忆,在不断与人对话的过程中,你不断地检索这些模型(比如对方情绪很崩溃时,你就应该反映对方情绪,而不是讲道理),这些模型才有可能成为你在特定场景下的肌肉记忆,成为你的长期记忆。

最后是输出。

有句话叫做,输出是最高级的学习。

其实,输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检索的过程。

谈到输出,不得不提的就是费曼,以及他发明的费曼学习法。

费曼学习法的核心要义是:对于知识,我们不仅要做到自己知道,更要通过自己的解释,让更多的人知道。为了检验你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你最好能做到将一个知识,通过你的解释,让一个小孩子也能懂。

费曼学习法的关键步骤:

Concept(选择目标/概念)——Teach(以教代学)——Review(评价/查缺补漏)——Simplify(简化并建立类比)。

通过这几个步骤,我们能够充分地将费曼“以教代学”的学习方式开发到最高的效率,吸收有用的知识,创造自己的知识体系。


写在最后

《认知天性》这本书,我前前后后,加上做读书笔记,总共花了10个小时,总结这篇文章,我也花了5小时。

但你看完这篇文章,可能只需要10分钟。

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占了便宜,但我觉得并不是这样。

因为我在输出,而你在输入。

输入过程中,你感知到的效率可能有假象,但输出绝对不会,输出才是检验我们有没有真正理解一个知识的方法。

因此,我希望你也能好好读一读这本书,然后输出你自己独特的看法。

祝:成为一个学习高手。

(内容来源:华为WeLink,2021.9.18)

车研会员,开心每一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