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重庆论坛,变成了车企大佬“反内卷”的战场。 会上,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的一番犀利言辞,更让业界为之一振。他用一句“又蠢又坏论”,将吉利、长城与比亚迪之间的暗战推至台前。 此前,长城汽车公开举报比亚迪“油箱造假排放造假”。在本次重庆论坛上,杨学良则直言“不能用贼喊捉贼的方式玩弄是非”,矛头直指比亚迪的技术合规性问题。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杨学良借重庆论坛官宣了吉利汽车与长城汽车抱团,将矛头对准了比亚迪。 这场“口水战”看似是企业高管的隔空喊话,实则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发展下的深层矛盾。 比亚迪为何成众矢之的? 比亚迪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核心在于其在技术路线与市场地位两大方面的“双重颠覆”。 从技术路线看,比亚迪凭借“全产业链自研+垂直整合”模式,在成本控制上占据绝对优势。比如,其DM-i混动系统通过成本优势,将插混车型价格压至10万元以下。相比之下,吉利和长城需依赖外部供应商,在价格战中处于劣势。常压油箱事件更是暴露了技术路线的分歧:比亚迪选择低成本方案,而吉利、长城主张高压油箱的合规性。 从市场规模来看,比亚迪是近几年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的最大受益者,销量四年内呈现10倍增长,2024年的销量是吉利的近两倍、长城的四倍。这种“后来居上”的姿态让同行难以接受,尤其是吉利和长城作为自主品牌曾经的领跑者,面临市场份额被挤压的危机。 另一方面,比亚迪的“千万台战略”正以雷霆之势推进。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股东大会上提出要“终结燃油车”,成为“新能源时代的丰田”。这一目标若实现,将占据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半壁江山。这种近乎垄断的扩张速度,引发了行业对“一家独大”的隐忧。 此外,比亚迪5月掀起的价格战成为这场口水战的导火索。面对比亚迪的大幅降价,魏建军公开批评“20万元车型降价10万元无法保证质量”,而杨学良在重庆论坛上痛批的“内卷式恶性竞争”,正是针对比亚迪通过规模效应发动的价格战。 吉利与长城的破局诉求 作为民营车企的代表,吉利和长城的发难绝非偶然,背后的直接原因就是比亚迪的快速崛起,威胁了其生存空间。 众所周知,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市场份额和品牌溢价高度依赖市场的自由竞争。比亚迪通过成本优势打价格战,迫使吉利、长城必须通过舆论和法律手段自卫。 吉利的“不搞内卷”宣言背后,实则是无力跟进比亚迪的成本压制。其强调“打价值战、技术战、品质战”,试图以CMA架构、雷神混动系统等高端技术重塑品牌溢价。 而长城则因聚焦SUV市场和燃油车深厚,在新能源转型中面临更大压力,举报比亚迪更像是一场“技术自卫战”。 国企、央企为何沉默? 在自主三巨头发起的这场口水战中,为何不见国企和央企将矛头对准比亚迪? 对此,一位汽车行业资深媒体人指出:“与吉利、长城的‘市场化突围’不同,国企和央企承担着更多政策性任务。”这背后的根源在于体制逻辑的差异。 这两天,汽车圈又出现了一个“奇异”的现象,那就是多家汽车巨头纷纷表态:“对供应商账期不超过60天”。首先公开表态的是中国一汽;紧接着,广汽、东风跟进;之后,赛力斯、吉利、比亚迪等民企也加入了进来。 这次,各大主机厂的步调如此一致,背后必有因。据说此事背后是一位国务院此前公布了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其中提到明确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的期限要求,增加规定大型企业应当自货物、工程、服务交付之日起60日内支付款项。 国务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的修订,旨在约束大型企业拖欠货款行为。国企和央企作为产业链核心,其付款周期和合同条款对中小企业生存至关重要。而国企和央企在这一事件中所起的带头作用,再次证明了其更倾向于遵循政策导向,注重“稳定大局”而非短期市场博弈,充当汽车产业内“稳定器”的作用。 另一方面,与民企以扩大市场份额为主的经营策略不同,国企、央企的的核心任务往往与国家战略深度绑定,这主要是因为其资源获取依赖政策,而非纯市场竞争。如一汽的“红旗复兴计划”承担着品牌高端化使命,长安与华为的合作聚焦智能驾驶技术攻关,其竞争重心更多在技术卡位而非市场份额争夺,而上汽大力发展氢能,也与国家战略相契合。 此外,国企的决策链条更长,对舆论战的敏感度较低,更倾向于通过政策协调而非公开对抗解决问题。 反内卷背后的行业秩序重构 其实,今年重庆汽车论坛上各车企大佬共同呼吁的反对“无序内卷”,可以看做是2023年中汽协发起的《汽车行业维护公平市场秩序承诺书》的延续。 在2023年7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起的《汽车行业维护公平市场秩序承诺书》中,16家签约企业多数为国企,其核心诉求正是“规范营销活动,杜绝虚假宣传”。这反映出国企在行业生态中的独特定位——规则维护者而非规则挑战者。 反内卷并非反对竞争,而是呼吁“价值战”。 当民营车企在市场份额上短兵相接时,国企正承担着芯片国产化、氢燃料电池研发、智能网联标准制定等“卡脖子”技术攻坚任务。这种分工差异,恰如足球赛中的“前锋”与“后卫”——民企冲锋陷阵,国企筑牢防线。 这场口水战最终指向一个根本问题:中国汽车行业的竞争,究竟该是丛林法则还是共生生态?比亚迪的激进扩张展示了市场驱动的效率优势,但杨学良警示的“内卷威胁行业健康”亦非危言耸听。反观国企的克制,实则为行业保留了技术储备和战略冗余空间。 未来的破局之道或许在于分工协同:民企通过市场竞争锤炼产品力,国企依托资源禀赋突破核心技术,而政策端则需强化合规监管,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写在最后 说到底,这场争论的背后,是三家企业在新能源转型中的激烈博弈。比亚迪以刀片电池、DM-i混动技术覆盖10万至30万元主流市场,2024年销量占全球新能源市场三分之一。吉利则通过“智能电动化布局”推出雷神混动系统,试图以“性能+节能”平衡争夺市场份额;长城汽车则聚焦高端越野和皮卡市场,但2024年新能源渗透率仅26%,面临巨大压力。 这场“团战”揭示了汽车行业的两极分化:民企冲锋陷阵争夺市场,国企稳守底线维护行业秩序。短期看,比亚迪的激进策略可能继续引发摩擦,但长期而言,国企的“守夜人”角色才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未来,民企需在创新与合规间找到平衡,而国企需更主动参与市场化竞争。唯有两者协同,中国汽车才能真正从“内卷”走向“外卷”(全球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