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研网CHEYAN.net 首页 资讯 政策法规 查看内容

机动车检验检测行业“内卷”因素分析

2022-10-25 08:17| 发布者: 老黄Charlin| 查看: 282| 评论: 0|原作者: 吴东风|来自: 中国汽车报网

摘要: 汽车产业已经涌进万亿级经济活动阵营,是继房地产之后拉动经济内循环的主要产业之一,既是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又是拉动内循环经济的重要生力军,机动车检测作为整个消费链条上重要的一环,为政府公共安全监控和车 ...

汽车产业已经涌进万亿级经济活动阵营,是继房地产之后拉动经济内循环的主要产业之一,既是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又是拉动内循环经济的重要生力军,机动车检测作为整个消费链条上重要的一环,为政府公共安全监控和车辆使用、维修提供服务。截至2022年9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12亿辆,其中汽车3.15亿辆。机动车检测实施价格市场化之后,短时间内出现了较大幅度攀升,促使民间闲置资本涌入机动车检测市场,导致机动车检测机构从2014年的3200多家,猛增到2022年的34000多家。市场快速扩张打破了供需平衡,低价战成为内卷的外在表现形式,进而带来内在的质量体系运行内卷,不实检验和虚假检验乱象丛生。如何遏制行业内卷,有效抑制不实检测和虚假检测,使之回归设立制度时的初衷,已经成为摆在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面前的当务之急。

从机动车检验检测制度的沿革观察诱发行业内卷的因素

1987年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后,各地车辆管理机关开始兴建机动车安检站,汽车综合性能检验站也开始兴起,基本都是政府部门出资,仅是为满足行政监管需求。到2004年5月1日《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实施条例颁布实施,机动车检验检测开始实施社会化,并纳入计量认证管理范畴。

2004年《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实施条例的实施,标志着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法规及标准体系初步构建,开始从法律层面上确立起了现代车辆检验制度,车辆管理机关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开始退出机动车检测经营,结束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历史,回归政府管理职能。2006年原国家质检总局颁布了《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管理规定》(2006年87号令),2009年修订后又颁布了《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管理规定》(国家质检总局第121号令),将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正式纳入计量认证管理的范畴。至此,机动车检验检测市场开始全面开放,相关配套法规、强制性技术标准的陆续制定与调整,明确了机动车检验机构准入条件、资质审批、监督检查等,开启了依法推进机动车检验检测的工作的新格局。

非营运小微型载客汽车占有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绝对大头,对机动车检测市场需求端贡献率是第一位的。2014年公安部出台了六年新车免检政策,7座以内小型私家轿车免予上线检测,2022年发文再次优化调整非营运小微型载客汽车(9座含9座以下,面包车除外)、摩托车检验周期。对非营运小微型载客汽车,将原10年内上线检验3次调整为检验2次(第6年、第10年),并将原15年以后每半年检验1次,调整为每年检验1次。对摩托车,将原10年内上线检验5次调整为检验2次(第6年、第10年),10年以后每年检验1次。市场供给明显萎缩,检测行业呈现出“买方市场”趋势,检车排队现象不复存在,检测价格也开始回归,从高毛利率瞬间变成了供给过剩的微利行业了,并带有较高的行业风险。根据测算,2022年全国平均每家机动车检测站仅占有年均5000辆左右应上线检测的车辆资源,为维持生存争抢有限检测车源的内卷在所难免,否则年度营收远不足以覆盖运营成本,难以支撑其正常运转。

从机动车检验检测市场价格的衍生变化观察内卷的因素

机动车检验检测制度是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涉及到千家万户。2018年之前,我国对机动车检测价格实行政府管制,具体收费标准由辖区物价部门制定,检验机构不准擅自涨价或降价。市场的开放和资本的介入为机动车检测价格市场化埋下了伏笔, 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2017年基本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截止2017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约为2.17亿辆,检测站数量为6900家左右,每万辆汽车拥有的检测站数量约为0.33个,同期日本每万辆汽车拥有的检测站数量约为3.1个,美国为2.5个,欧洲为2个。因此机动车检测行业被看好,加上2018年北京、上海、黑龙江、吉林、陕西、山东、青海等地车辆检测收费陆续由政府定价调整为由市场调节价,各地普遍出现涨价潮,小型汽车单车检测收费涨幅在150元左右。以吉林省为例,刚刚开放市场时检车价格为90元/辆,后来尾气排放检测也允许收费了,价格调整为150元/辆,而价格管制开放后行业自行调整为280元/辆,涨幅在全国属于中等水平。大量民间资本盯上了现金流好、利润相对丰厚的机动车检测市场,在较短的时间内机动车检测站数量迅速暴增,供需平衡被打破,原本供给短缺的机动车检测市场立刻转为供给过剩。

在优化非营运小微型载客汽车(9座含9座以下,面包车除外)、摩托车检验周期之前,需求端车源供给还能勉强维持检测机构供给端的总量需求,但新政实施后需求端呈极度下滑状态,检测供给过剩凸显。新规的实施有着促进私家车资源的充分利用、延长私家车合理使用期限、减少浪费、降低车主换车压力等积极意义,既是实实在在地为民生减负,也是对“放管服”改革的积极践行。

根据吉林省各地区机动车保有量和检测站数量条件数据以及四城市机动车检测机构年均占有检测资源状况的调查,从中可以寻找到一个规律,即检测需求端与检测能力供给端失衡,辖区检测机构年均占有检测资源数少于8000辆/户年均时,尚且能够保住不赢不亏,但内卷已经悄然兴起发生;当检测机构年均占有检测资源数少于7000辆/户年均时,即欲跌破检测机构运营成本,此时以低价进行市场竞争的现象开始明显显现,但会时好时坏;而当测机构年均占有检测资源数少于6500辆/户年均时,此时成本底线已经得不到保障了,价格战则持续持久存续。

过剩的市场供给加上同质化无差异的服务,使得地理位置、价格、快捷简便和能够顺利取得检验合格证等客观因素成为强烈的市场导流信号,充分利用好法规允许异地检测优惠政策还可以吸引到非本地车籍车辆前来检测,以此增加当月检测总收入,但如此操作一定会带来跨区域的车源竞争大战,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内卷波及范围不断扩大。由于每个月在某一个辖区必须上线检测的车辆资源是固定的,加上检测车源又为不可再生资源,也不可能做到按户平均分配,消耗一辆少一辆,薄利多销便在竞争中成了首位,以低价形式为载体的内卷开始逐渐形成并蔓延。

就机动车检测市场而言,从需求端观察,受新规影响每年必须上线检测的车辆输入量在6年内呈连续萎缩状态,车主是新政最大的受益者。此次改革推进了检验服务规范化和标准化,进一步简程序、降成本、提服务,减少检车排队等候时间,优化了群众办事体验,每年可为群众减免检测费用200多亿元。如果不改变目前国内的机动车检测市场运行机制,要达到国外同等水平的每万辆机动车拥有2个检测站的供给与需求比例,就意味着整改市场将坠入严重的内卷旋涡。因此,务必实事求是,结合市场实际,客观理智分析现状,勇于面对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充分利用经济手段解决好经济规律问题。

非法中介扰乱市场秩序加剧行业内卷

机动车检测行业的内卷最突出的问题来源于不规范经营所催生的检车“黄牛”,导致乱象丛生。机动车检验检测是汽车后市场里的一个特殊行业,人们对其即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按期参加机动车检验检测是机动车所有人的法定责任与义务,这一点已经被普遍认知;陌生是因为该行业纳入了计量认证管理,绝大多数普通民众对质量体系运行、车辆检验具体技术标准以及量值溯源等规定并不清楚,图的就是车辆年检时能够顺利获得检测合格证明。黄牛手中掌握大量车源信息,他们游离在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和车主之间,通过信息的高度不对称实现居间盘剥,左右机动车检测机构实际送检量。一方面从检测站收取每辆车50至100元不等的中介费,另一方面向车主收取远高于检测站实际收费的份子钱。以某地机动车检测市场为例,当检测站收费用150元时,却有80%多的车主花了200至300元,甚至更多的钱才能完成车辆检测,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也给检测机构计量认证体系的正常运行带来了困惑,更给车主带来了极坏的检车体验,产生了巨大的社会负面反响。

由于竞争异常激烈,资本为追逐利益而想方设法争夺客户,有的检测机构居然养了四五十个黄牛,占据了所在辖区最多的检车资源,维持每天该辖区最高的检测量和收入,起到了极端的示范效应,引起行业连锁反应。在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的区域,许多检测站一天只检测一二十辆车已是常态,收入远不够实现质量体系正常运转所需设备、场地、人力及日常损耗等费用支出,但又不肯放弃前期建站投入,为维持生存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量取胜,具体实现途径就是疯狂地依赖低价竞争导流和想方设法提高检测通过率,如此生存状况极易引发不实检验或虚假检验。查阅环境保护部全国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检查结果,显示共排查出各类违法违规和不规范检测问题200余项。有公开报道,实施尾气污染物排放检测时,在设备硬件方面做手脚,甚至在检测控制软件方面做文章,开设篡改检测结果数据的人工窗口或直接在检测控制程序中加挂检测数据篡改软件,更有甚者在拼多多、抖音上还出现倒卖机动车检测作弊器的商家。

有的检测机构不仅通过设备、软件等作弊,还凭借自身对检测设备及检验标准的了解,在检测过程中通过人为干预实现作弊,如通过给采样探头加“三通”、人工干预不透光烟度计漏光率等来影响检测结果。诸如此类,既有失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的公正性,又让更多的车主感到找黄牛虽然多花几个钱,但比自己亲力亲为省心省力;检测机构也感受到黄牛带来的车源和利益,尽管割掉了部分利润分给了黄牛,但单月总收入净增加可以不再担心倒闭了,进而加剧了机动车检测行业内卷。

扭转行业内卷的路径

民营机动车检验检测介入所形成恶性的局面,并非投资人的本意,也不是投资人想要的。作为行业的从业者,若不尊重科学、恪守法规、强化自律,最终一定会被市场所淘汰。所以,机动车检验检测行业要从科学管理与创造中寻求机遇,寻求依法合规的新途径,从提升服务质量和智能管控入手,结合机动车检测“放管服”,畅通车检渠道、优化车检服务流程,积极推进互联网、手机应用软件等“点对点”车检预约服务,方便民众“一键预约”“随到随检”,全面实施车检“交钥匙”便捷办服务,由检验机构工作人员一次性负责办结,让民众办理车检只排一次队、全程一窗办,实现“交钥匙后不管”。优化车检服务措施既能带给民众更多方便快捷的新体验,也能让民众拥有更多获得感,扭转行业内卷趋势。

一是努力净化市场环境。强化监督检查,学习利用经济规律解决现实中出现的经济矛盾和问题,关注并研究机动车检测市场的供需平衡,利用好弹性系数和需求函数,科学精准调控市场,完善配套实施细则,制定操作性强的执行措施,全力解决非法中介扰民、内外勾结违规检验等问题,鼓励车检机构公平竞争,对低于成本的恶性竞争行为予以确认和严厉制裁,严格管控中介组织和中介行为,坚决打击非法中介。一经发现检验机构与非法中介人员内外勾结招揽客源、违规检验坚决查处,对检验机构有关人员与非法中介内外勾结违规检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相关部门应做好宣传引导,准确解读改革措施,定期公开市场供求信息,充分发挥市场调解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问题,严查不实检测和虚假检测,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

二是强化监督和责任追究。对检验机构出具虚假检验检测报告的,依法处罚、撤销资质,对其法人代表、最高管理者、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授权签字人和具体违规操作者列入黑名单,终身不得从事检验检测活动。对资质认定证书被吊销的,检验机构不得再次使用同一地址、同一法人或者违规责任人申请资质认定。对检验机构负责人、管理人以及检测人员构成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行贿受贿罪、重大责任事故罪等犯罪行为的,以及检验监管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是稳步有序推进改革。鉴于机动车检测是给予基本法确立的强制性检测项目,应恢复政府管控价格机制,加强工作统筹,瞄准民众或市场主体办事的难点、堵点、痛点以及减负需求点,从细微环节或“小事”入手,该降门槛的降门槛,该减次数的减次数,该砍费用的砍费用,助推便民便企服务与民生需求、营商需求同频共振,促进车检需求与供给总量的相对平衡,坚持规范检验与便民服务相结合,既要为车检改革创造条件、积极推进,又要紧密立足实际、稳步实施,加强跟踪评估和督查指导,严厉查处以改革名义恶意哄抬价格、降低车检服务、绑定欺骗消费等违法违规行为。

注:本文作者系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高级顾问吴东风

发表时有删改。

"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还没有人打赏,支持一下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