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研网CHEYAN.net 首页 资讯 行业评论 查看内容

构建“产学研用”新生态 驱动产业升级新发展——清华汽研院10周年侧记

2021-4-30 08:41| 发布者: 黄Charlin| 查看: 629| 评论: 0|原作者: 朱志宇|来自: 中国汽车报网

摘要:   一项创新成果从实验室样品到进入市场落地为商品的蜕变过程,常被科技圈称为“死亡之谷”。若要跨越这一“深谷”,离不开“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深度合作,以企业为主体、以 ...

  一项创新成果从实验室样品到进入市场落地为商品的蜕变过程,常被科技圈称为“死亡之谷”。若要跨越这一“深谷”,离不开“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深度合作,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技术创新,才能提升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和速度,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一场百年未遇的革命性变化,电动化、智能化成为必然趋势,能源消费结构、出行服务体系正在被重构。与此同时,我国汽车行业迈入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新时期。如何顺应革命性趋势,将技术创新转换为发展驱动力,打造适应新形势的科技创新平台和产业生态体系,成为行业乃至国家的突出需求。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院长成波

  “严峻的竞争形势将凸显科技的价值。这对我们既是挑战,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院长、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成波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芳菲四月,正值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而再过3个月,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简称清华汽研院)将迎来其10周岁生日。作为清华大学第一所面向特定行业的专业化派出机构,以及清华与苏州吴江区政府培育新型支柱产业、服务区域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基地,经过10年探索与实践,清华汽研院已经逐步构建了高新技术涌现、高端人才汇聚、科技金融活跃、高科技企业云集的汽车产业创新生态,成为汽车行业“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鲜活范例。

  ♦定位于“桥梁和纽带”,确立三项核心任务

2011年,清华大学与苏州市签署共建“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合作协议

  “2011年3月学校与苏州市政府签署协议决定共同建设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我那时是汽车工程系分管科研工作的副系主任,与系主任李克强一起参与双方协商,学校和汽车系就委派我具体负责研究院筹建工作。”成波回忆道,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开始由投资和市场拉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型,苏州作为江苏经济发展的龙头,面临外资与合资企业占比过高、产业创新乏力的问题。于是苏州市政府决定与国内顶尖大学合作,利用大学汇聚人才和科技创新的实力,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和持续发展。鉴于汽车产业具有支柱产业作用,上下游全产业链规模巨大,清华汽车系的科技实力首屈一指,苏州自然将其作为首选合作对象。而聚焦于一个支柱产业,提高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率,也正是清华等高等院校重视与发力的方向。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此后的几个月,以成波为组长的筹备组展开了密集调研,逐步确定了研究院的定位与使命。

  “首先将研究院定位于‘桥梁和纽带’。研究院的使命是‘推动技术转化,引领产业创新’。大学是技术创造的源头,企业是产品制造的主体,研究院则应成为联接大学和企业的桥梁,产学研协同的纽带。研究院与大学、企业的关系是协同、合作而不是替代,要做的是大学和企业单独去做都做不成或很难做成的事情,要协力破除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瓶颈。”

  成波告诉记者,实现产业化是技术成果转化成功的重要标准。大学更关注于基础前瞻研究,解决0到1的原始创新;企业创新的出发点是为了应用、为了市场竞争,要的是经过验证、可切实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技术解决方案。而从一个新技术思路诞生到形成满足产品要求的解决方案,需经历应用开发、技术集成、中试验证等工程化过程。往往,工程化过程缺失就是科技成果产业化受阻的关键原因。在有了可以实用的技术解决方案后,后续产品化和市场化过程还需企业承接并完成。一般有两条路径,一是由成熟企业承接完成,二是由技术团队成立初创企业来完成。对于新兴产业里风险大的创新性产品,初创企业通常会比成熟企业更专注、更义无反顾,且初创企业的运行机制比较灵活,试制出错时可以更快速地修正方向,最终找到出路,这也是很多新兴领域初创企业层出不穷的缘由。但进入产品开发阶段,只有技术远远不够,还必须与市场、资金、制造、管理等非技术要素结合,才能走完整个过程实现产业化。其中关键是将技术资本化,使技术从知识形态转变为资本形态进入经济领域,才能与其它要素实现结合,使各要素持有方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利益共同体,真正实现资源的深度融合。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确定了研究院三项核心任务:一是建立应用技术研发平台,做好技术承接,完成技术的二次开发;二是建立测试验证平台,服务于技术的工程转化;三是成立创投基金,集聚创新资源,通过技术的资本化来推动技术的产业化。”在成波看来,技术解决的是“点”的问题,比如材料、性能、成本,但只有工程化才能形成方案。有了方案,还需要有资本来衡量,才能逐步走向商业化。

  ♦搭建核心业务体系,建立紧密合作机制

清华汽研院自动驾驶汽车道路测试

  清华汽研院成立初期,依托清华汽车系的优势方向,首先建立了智能安全驾驶辅助、新能源汽车、排放控制、振动与噪声控制、汽车轻量化和碰撞安全6个研发团队。后来又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通过人才引进、开放合作的方式,陆续建立了10多个面向新技术研发、新产品研制和技术服务的团队。根据技术成果转化的需要,清华汽研院还建立了产品测试、创投基金、技术转移、企业孵化等10多个团队和业务平台,构建了包括应用技术研发、产品测试验证、创新企业孵化三个方面的服务于汽车产业技术转移转化的核心业务体系。

  “汽车是一个强检行业,测试验证贯穿在技术研发和产品试制的各个环节,必须拥有达到行业要求的产品检测验证平台,才能开发出满足企业品质要求的产品技术方案。我们先期投资数亿元,建设了汽车动力系统、汽车电子、汽车轻量化、汽车噪声与振动、汽车碰撞安全等5个试验检测中心。”成波介绍,这样一方面可以为研究院技术研发提供试验条件保障,另一方面还可作为第三方机构为企业提供产品测试服务。此后随着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检测需求不断上升,清华汽研院还新建了智能网联汽车仿真与硬件在环测试、汽车信息安全测试、电机与混合动力系统测试、新能源汽车安全可靠性测试等检测中心。

  成波告诉记者,随着研究院与企业合作越来越多,一些问题逐步显现:一是彼此对市场和技术的问题意识不对称,信息共享不充分;二是缺乏顶层设计,项目规划不连续,难以形成有效积累;三是项目执行过程中与企业众多部门的沟通不顺畅。于是清华汽研院提出了改变研发组织形式的建议:院企双方共同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共同定义问题,共同策划方案,变项目合作为平台合作,变短期合作为长期合作,变研究院为“企业不在编的研发中心”,双方共建团队,联合攻关,打通产品开发流程中的各个环节,提高研发效率和成功率。这个提议得到许多企业的积极响应,并取得良好效果。

  ♦“四轮驱动、三级孵化”体系形成,“十四五”打造创新高地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全景

  “做研究院与办企业、做项目不同,要耐得住寂寞。”回忆清华汽研院10年发展历程,成波感慨万分,但谈起10年的收获,也让他倍感自豪、信心满满。

  成波总结说,首先就是建立了一套区别于传统研发机构,以需求为导向、金融为杠杆、平台为依托、政产学研资用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新机制,构建了“四轮驱动、三级孵化”的产业创新体系。即以技术研发、中试验证、创投基金、孵化基地为四轮,有机融合技术、资本与政府资源,驱动科技成果的快速产业化;以清华汽研院进行技术孵化、孵化器进行企业孵化、产业园进行产业孵化的“三级孵化”体系,保障从技术到产品、再到产业应用的无缝链接。这一点,清华汽研院创始团队之一,现任清研资本董事长的王邵明也深有体会:“孵化不是根本,更不是全部。因此要建立从技术——产品——产业的三级体系,才可能将技术、产品变商品。这其中不止要形成技术能力,也要形成软硬制造能力,更要形成现代经营管理能力。”

  再者,依托于清华汽研院,建成了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重大创新平台。比如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众创空间等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江苏省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江苏省车联网工程实验室、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先进汽车技术研究所等9个省级创新平台等。

  此外,集聚了一群经验丰富、立志创业的高端人才团队;培育了一批高市场占有率的高科技创新成果。比如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清华汽研院承担了100多项各级科技项目和200多项项企业委托开发项目,累计获得竞争性科研收入近3亿元。10年来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江苏省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等多个荣誉。

  再者,构建了一个高成长的创新型企业集群。累计孵化企业超150家,逐步形成以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为龙头的产业集群效应。坚持“孵化+投资+引进”的产业发展模式,构建了完整的投资体系,发起成立总规模超20亿元的创投基金,累计投资高科技企业近百家。

  “研究院成立之初我们设定了一个‘9年规划’。”成波介绍,第一个3年,是走出清华,平稳落地,逐渐搭建好各个平台;第二个3年,是融入行业,以应用和服务得到行业认可;第三个3年是形成体系和规模。如今已过10年,目标已基本实现。而当下对于清华汽研院来说,即是把握产业转型的机遇期,调整战略布局,补齐空白点,进一步发挥自身在攻克共性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集聚高端人才智力资源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成波强调,十四五时期,清华汽研院将依托清华大学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坚持国际视野,对标世界一流,整合技术、人才、资本、市场等创新资源,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特种运载等战略方向,建设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攻关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技术,培育能够引领行业未来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与典型成果,打造以上市公司为龙头的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特种运载系统产业集群,构建高能科技创新平台“核心区”、顶尖创新创业人才“虹吸器”、汽车新兴产业集群“新生态”,力争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创新高地。

"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还没有人打赏,支持一下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